小生意赚大钱,张英在这方面做的最为成功。
以当年的牙签生意为例,是要一根牙签赚1元钱,还是只要100根牙签赚1角钱?张英在毫不迟疑的选择了后者,可想而知,如果一根牙签赚1元的话,那么利润是丰厚的,这样,大家都会抢着来卖牙签.有利谁不图昵?这样经销商和销费者也不会千里迢迢的来到张英这里来订货。而100根赚1分钱的生意并不是每个人都能经营得下去。因为没有相当大的销售量,一想到卖牙签连摊位的租金都赚不来,但是,张英并没有放弃这个机会,他在所有的环节上千方百计降低成本,并且靠良好的信誉吸引“回头客”,这就是福建人小商品之所以做
大的原因。使他们在竞争激烈的商战中为自己找到了一席之地,让“薄利”与“多销”良性互动,成就了一方市场。
福建商人生意经的核心竞争力在于低价策略。他们在同类品牌相同质量的商品,他们的批零价仅为一般商场零售价格的1/3,甚至比厂家的出厂价格还低。
福建商人的这种精明的经营策略,使得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居然找不到竞争对手。
不断创新是发展,不好高骛远并不代表小富即安。有些福商做小本生意,但是业务却蒸蒸日上,规模也翻了几倍,原因何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小富即安、满足于现状,而是将自己的智慧串缀于经营的每一个角落,并发现财富新的落点,在让利的基础上,运用灵巧的经营手段扩大了经营规模,增加了利润。所以要在生意场上获得立足之地,野心固然要有,但智藏用心也是不可或缺的。
9。创新是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当今企业的竞争,与其说是商品的竞争,不如说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现代社会的巨大进步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使人们所面临的一切决策对象都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发展就必须不断的创新。
随着商业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一些闽裔商人开始逐步涉人具有超前意识的科学领域。受其带动,闽裔人在科技生产上反而后来居上,学而优则商已成为当今的思维主流。
具有“新加坡多媒体之父”称谓的沈望博,就是一个走在时代前端的福建人后裔。
沈望博1955年出生于新加坡武志镇一个典型的贫民家庭,这里与中国国内当时的经济水平没有多大差别。出身贫寒的沈望博从小内向,言语不多,但善于思考问题,学习能力惊人。此外他还有极佳的乐感和成为一个音乐家的潜在天赋。可惜由于家境贫寒,他没有系统学习音乐的条件,但通过电脑,他对音乐的电脑化产生了兴趣。他上初中时,新加坡的学校已开设了电脑教学,当时沈望博忽发奇想,这些电脑只能处理数学和文章,太死板了,像一个冷若冰霜的人,倘若电脑能发出美妙的音乐,那该多么有趣。
大胆的构思设想往往能够成就奇才。后来沈望博利用在工厂上班的机会开始操作和研究电脑,并不断扩展当初的构思。他认识到,必须更多地注意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新技术及时地应用在生产经营中。
1980年,沈望博与同伴吴名华、谢广成合伙成立新加坡创新科技公司。初成立时,公司资产仅有1万新元,占用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连桌椅都是破的。就在这样一间简陋粗糙的办公室里,沈望博和同伴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台多媒体电脑。这台电脑能处理中英两种文字,能发出声音,显示图像。不过,这台电脑同时也是最粗糙的一台多媒体电脑,产品仍处于幼稚阶段,声音和图像极不稳定,所以在市场上引起喧然大波后又迅速沉寂。痛定思痛,沈望博深深后悔自己过于急切,尚没有推出优秀产品的技术力量就草率行动,反而暴露了目标。幸而这次事件并没有引起美国电脑巨头们足够的注意,这给了沈望博一个从头再来的机会。
沈望博重新调整了自己思路,牵头组织了一个五人小组,从事先期研究开发。历经苦辛,终于在1984年推出了CVBIC99这一新产品,这一产品的最大特点是能够“说”华语,而CVBICPhoner是一套能附加在CVBIC99的电话/答录机、软件/硬件。产品在推向市场后立即获得热烈反响,许多华人公司都购置了这一产品。在此基础上,信心十足的沈望博又加大研究力度,不久又开发出一台使用多种语言的多媒体电脑--CVBICCT,并于1986年3月在新加坡市场推出。
CVBIC99的成功吸引了一大批竞争者蜂涌而来。而此时,沈望博则转身去向多媒体的另一领域攻关。从1987年2月起,沈望博便开始着手研究音乐软件系统。正是在这一年,他和同伴合伙创办的创新公司终于推出了创新音乐系统(CreativeMusicSystem)——一张12复音的立体声音乐合成卡,这在市场上大受欢迎。
为了将创新的产品推向美国市场,19988年9月,沈望博在旧金山创立了“创新实验室”,拳头产品是创新游戏音乐卡,即今日声霸卡的前身,就当时的情况而论,该产品已是相当成熟完美的多媒体软件。“创新实验室”的名头就此打响。随即,美国电脑巨人Tandy公司大量采用这种游戏音乐卡。“创新”初战告捷,走上康庄大道。
翌年,在美国旧金山,创新公司又推出了FISTM和ViewsTM两种产品,前者是由创新公司研究和发展的人工智能化汉字处理系统,后者是一套辅助PTS的中文文书处理系统兼桌面排版系统,设有7万余词库和无极变倍的曲线字库技术。年底公司又推出SoundBlasterTM。这是一张适用于个人电脑的声音卡,拥有11个复音的FM合成器和文本语音合成,数字化输入输出,一个MIDl接口,一个游戏棒接口和配套软件。这样,声霸卡正式面市,沈望博和他的伙伴们开始了市场上最受欢迎的电脑声音系统系列产品的研制历程。到1990年,创新声霸卡成为电脑市场中最畅销的声音卡,同时也成为美国两家最大的软件/硬件分销商Ingvam-micv0和Merisel最畅销产品排名榜上的第一名。
不难想像,在1989年至1995年这几年间,创新公司的新产品就像走马灯似地不断发展变化,随时随地总能使人耳目一新。在创新公司,有一句老话始终挂在沈望博嘴边:“创新要发展就得创新,我们永远不会步人家后尘,要始终走在市场前头,成为多媒体的领头羊。”1994年,创新公司推出了在其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HansVision(汉神)。它由中文安定部开发,具有更高质的全图像界面、软一件集成中文印刷技术和双语言转换处理性能。作为新颖全面的中文文件处理套件,汉神能有效地工作于Window3.1界面,备有10个很强的应用软件,给中文用户提供了高效实用的处理日常事务的通信交流工具,它的问世使中文电脑再创新姿。沈望博说:“汉神就是以适用于中国市场为研制目标的。”
“创新”迎来了全盛时期。1995年新年伊始,沈望博富有创造性地开展了一场塑造品牌形象的声震全球电脑界的宣传活动,以“创新在音乐95”为主题,举办了新加坡的第一个音乐讲座。创新公司的科技人员在讲座中宣传创新的多媒体音乐技术,尤其是MIDl技术,收到了极好的效果。1月,为扩大声霸卡系列产品,沈望博推出了WaveBlasterⅡ,采用了E-Inn公司的专利EMV8000芯片--waveBlasterIl是可升级的声霸卡SoundBanvas和M1.32的声音设置;2月,他又推出新版的流行多媒体升级套件SoundBlasterProrimDiscoverycD;3月创新,设立了第一个国际性的多媒体竞赛奖;3月下旬又推出VideoSE100产品,该产品是一种功能强大的新型视频捕获叠加卡,可提供多种视频接口,如摄像机、录像机、视盘机等。
1995年的高峰期是在8月。在这一月里,创新公司推出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娱乐平台。综合Blaster系列家庭电脑的几乎全部技术特性,创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块可将PC机升级为一个终极游戏平台的三维图形卡3DBlaster,以及可产生比传统脚音乐合成器具备更为丰富的高质声音的CQMTM--CreativeQuadraticModulation;此外,公司自行生产的6倍速CD-ROM驱动器的应用能力向前迈进了一大步。至8月末,创新声霸卡在世界范围内的用户已扩大到1700万。随着公司事业的成功,沈望博的个人财富也与日俱增,至1995年已达6亿美元,在当代闽商群落中崭露头角。
在30年前,电脑在发达国家已开始普及,人们开始惊叹于它的神奇,但那时人们万万不敢想像,它可以有声音,可以代替电视,甚至可以代替电话。而一个多媒体时代的来临,竟然是来自一个无缘于音乐殿堂的闽裔华人少年一次新奇的设想。一切都成功于想像,而商业尤其需要大胆的、创新的、天马行空式的想像力,沈望博的发家史首先印证的就是这一点。
10。创新是传业恒则
世界上的事物无不是在运动着的,只有不断地运动发展,事物才会存在,否则便会走向衰亡和毁灭。可以说,万事万物都是在继承与发展中传承下来的。人们所从事的事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道理,接下前人开创的事业或将自己开创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都要有扬弃,在继承和发扬中舍弃掉适用于过去时代而不适用于当今的东西,这就需要打破陈规,不断创新。
现居新加坡的黄氏家族就是闽裔商人中一个传统的经商世家。黄家是福建金门人,19世纪下半叶因生活所迫下南洋谋生。正如法国作家大仲马称自己的儿子小仲马才是自己最得意的作品一样,如果说创办大华银行是黄庆昌值得终生自豪的事,那么在他眼中。他所培养出的尤胜其父的黄祖耀更值得他骄傲。而对于黄祖耀来说,其父留给他的不仅仅是良好的商业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对他的悉心培养和在他初涉商场时的劝诫指导。自己当年被家父千里迢迢送回闽南家乡的情景历历在目。早在黄祖耀上学时起,黄庆昌便已经有目的地对儿子展开了培训,进入商界后,黄庆昌更是把他留在身边,时刻以行动影响培育他。黄庆昌教导黄祖耀的方法其实很简单,每天一早,他们父子俩便同车前往位于北京街的庆隆号。一路上,黄庆昌总是与儿子讨论当天的重要新闻,让他说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有时则针对一二件公司里或者外面的商业案例与儿子交换看法。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期间,黄祖耀与父亲黄庆昌的关系最为密切,他们既是父慈子孝的楷模,也是相互尊爱的同道,一同在银行工作,一同参加社交活动。父亲的帮助使黄祖耀在商界已有相当声名,就这样到了1960年,黄庆昌终于放心地辞去大华银行总经理的职务,董事会顺理成章地推举31岁的黄祖耀子承父业。在此之后,对银行业务的处理成为黄家父子谈论最多的话题,但黄庆昌从不勉强儿子遵照自己的旨意办事,而是时常告诫儿子,只管按照你认为的正确方法去做。
1959年,摆脱英国殖民统治的新加坡开始实行内部自治,但自治后又面临着殖民时代留下的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以及依赖转口贸易的单一经济结构和失业严重、文化教育落后等困难。大气候的不利,也使经营活动以存款及转口贸易等为主体的华资银行深受影响。以黄氏家族为主体的大华银行同样面临着严峻挑战。在全面分析形势后,黄祖耀决定锐意改革,
经过5年努力,1965年大华银行香港分行正式成立,为日后的良性发展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对于黄祖耀的大胆假设、锐意改革,黄庆昌十分赞赏。果然,黄祖耀不但突破了其父黄庆昌的框框,创造了大华的新局面,而且还革除了前弊,破除了许多父亲在过去经营中遗留下来的不利于新形势的老规矩,使大华银行于1970年成为新加坡第一家公开上市的银行,并拉开了20世纪70年代飞跃发展时期的序幕。
1971年,黄祖耀当选为大华银行董事会副主席。两个月后,他以1200万新加坡元收购了拥有17家分行的崇侨银行的53.15%的股份,在东南亚社会引起轰动。到1975年,他又如愿以偿地收购了胡文虎的已有70余年历史的虎豹公司。
到1972年4月,其所属分行已达10家。1973年,黄祖耀又买下了利华银行的全部股份。崇侨银行原是客家人的银行,利华银行是广东帮的银行,向来各有其客户体系,此次首度合一,并入福建人开设的银行,在东南亚侨界再度引起轰动。1974年,黄祖耀正式继任大华银行主席,投资25%与新加坡建设银行、华侨银行和华联银行等组成了新加坡国际银行;同年,大华银行与附属的崇侨银行和利华银行成立了集团银行。
作为闽人后裔,黄祖耀在商界向来以高人一筹、快人一步著称。他的经营常态往往是一面打理着银行,一面却在四处观察,总是在寻找着各种机会,一旦机会出现就绝不放过。因而当新加坡政府决定建立黄金市场时,他立即感到这是一个大好时机,先人一步地以独资方式创建了大华黄金公司,在第一时间里成为新加坡主要黄金商。不仅如此,他还认购了新加坡黄金结算所的25%的股份——该黄金结算所是一家负责买卖结算、担保会员之间所订立合同履约的有限公司。25%的股份使黄祖耀成为公司主要股东之一,自然也使其有了发言权。
在黄祖耀主持下,大华银行的增长速度更是令业界叹服。1984年大华银行收购了新加坡工商银行87.2%的股份,以及该行在新加坡本土所拥有的15家分行,外加设在东京、我国香港等地的多处办事处,因而黄祖耀当仁不让地成为工商银行的新董事长。至此,大华银行跻身为全球百强银行,成为东南亚银行至尊。至1992年,大华银行总资产已达到418.29亿新元,比黄庆昌在任时增长了10多倍。2003年,大华银行由21302年国际华商排行榜的第5名升至第4名,市值达110亿余美元。
总结自己的一生,黄祖耀认为自己从父亲身上得益良多,他认为使自己成功的不仅仅是父亲创下的基业,更重要的是父亲一生经商所得的经验。在东南亚和港台,有相当多的包括华商在内的企业家的第二代都平平无奇,甚至于把先辈的家底也赔了出去,但也确实有很多优秀企业家的第二代,继承了上一代的经营传统和商业精神,使家族企业取得长足进展。正如他的名字一样,黄祖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成为闽商的荣耀。
其实,守成难就难在不能单纯地守,而要寓守于创,以创为守。黄祖耀的可贵之处正在于他在继承之后又有发扬,破而后成,把上一代的基业刷新为充满活力的更为辉煌的江山。事实上,这样做的难处在于家族企业的运作模式本身就制约,企业自身的长期发展,限制了个人的发展空间,而黄祖耀却突破了这一怪圈,成为比其父亲黄庆昌更为耀眼夺目的华商明星,这在华侨商人中确实是不多见的。在闽商家族中,把传统与经验代代相传的家族之所以比比皆是并富贵至今,往往在于闽商不重读书重经商,商人家庭多以商业知识为课本教导子弟,因而得以屡出商业奇才,子承父业后仍可以过关斩将,笑傲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