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案例
小强的母亲对小强有着很高的期望,一心希望小强可以在班上成为尖子生,其他方面也要超过别人,于是把所有精力全放在了小强的身上。
妈妈辅导小强的时候,如果小强难以领会,就对母亲说:“还是不明白。”妈妈就会非常生气,常常会大骂:“我讲了这么多次了,你还听不懂啊!你是不是猪脑子啊?怎么这么笨啊?”小强自然不高兴,只是眨巴着眼睛不敢说话,越来越紧张,根本没有心思再做题了。
在生活上,即使小强经常帮母亲做家务,也很难讨到她的欢心。当他一不小心把刷碗水洒到地上时,妈妈会大声斥责他。
结果,小强越来越没有信心了,整天也不开心。
心理分析
在生活中,父母天天想着“怎样教育出好孩子”,却很少想到“怎样做一个称职的父母”。他们对孩子寄予过高的期望,在学习上百般要求,生活上的小事也不放过。当孩子通过自身努力仍然达不到家长心目中的要求时,家长们便会说一些冷言冷语,以为可以刺激孩子的心灵,可以让孩子向前发展。
然而家长们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样一来,孩子不仅没有向好的方向发展,反而越来越笨。要相信“世上没有愚蠢的孩子”,采用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符合孩子的天分以及个性,让孩子拥有多向思维,从而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
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智商高的人,但是他们的能力却未必有多强。在严格要求孩子的同时,切不可说一些对孩子成长不利的话,如果那样的话,只会打击到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其潜在能力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大的阻碍。家长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将会给孩子的健康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呢?
首先,为人父母,动不动就要挟孩子,逼迫孩子,有时候一些话说出来,人可能觉得没有什么,不轻不沉,但是孩子心里会是什么滋味,做父母的从来没有去体谅过。家长有没有想过孩子听到这些话,会有什么反应。自己在说完这些话后,有去细致观察过孩子的表情吗?想过孩子的心里感受吗?
有时候语言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句话完全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充当权威的家长怎能不出言谨慎,特别是在面对充满理想与激情的孩子时更加要注意!孩子听完后,会从心理上产生一种强烈的恐惧感,久而久之,孩子的心灵会受到严重的创伤。
其次,父母教育孩子,合情合理,但是肆无忌惮地用语言欺负自己的孩子,完全不合情理。而毫无权力、毫无反抗能力、毫无地位的孩子们,就只能乖乖地听着、忍着,敢怒不敢言,对父母的语言暴力伤害无可奈何!这些暴力语言,不仅摧残着孩子心灵,折磨着孩子思想,更会扭曲着孩子灵魂,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带来的痛苦和灾难将会让家长后悔莫及。作为父母,不要只图自己一时心里痛快,不要只图发泄,不要只顾自己的心情就口不择言,请不要忘了我们的孩子还小,不要忘了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有限,我们每句不适当的语言都会让孩子吃不消,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
最后,如果孩子真的做得很不好,一些父母会生气,父母也不要总是说三道四,特别是母亲,别抓住孩子的小辫子没完没了。孩子听了会特烦,有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弱会受不了。严重的甚至会离家出走,不是因为父母打了他一顿,而是整天语言暴力迫使他们不得不躲避,不得不逃。实际上,有些孩子不是怕父母打骂,而是怕父母没有休止的说说说。这些话深深伤害了孩子的心,父母如果把话说到孩子的心坎上,一句就顶一万句。如果不注意分寸,不注意孩子的心里承受能力,每一句都可能让孩子背上沉重的心里包袱。
实际上,有时好话说多了,也会成为语言暴力。比如说,家长怕孩子出错过分的提醒,过分的加油,过分的规范。话说多了,说得孩子无所适从了,不知怎么做了。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家长对孩子施加语言暴力的做法是错误的,所以家长要引以为戒,不要犯相同的错误。
父母这样做
第一,不要以为“严格”要求一定会对孩子起作用。对孩子“严格”要求并不等于对孩子态度生硬,甚至进行责骂、训斥。这样的家长根本没有真正地理解“严格”的含义,这种教育方法是失败的。如果真的为了孩子好,最好采取一些激励的办法或是赞赏的口吻去教育孩子。
第二,家长要知道,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孩子更不例外。孩子一不小心做错题,这很正常。可能是由于注意力不集中,或是其他什么原因。这个时候,父母千万不要训斥孩子,与其说一些口气生硬的话语,还不如说“我知道你已经尽力了,可能由于一时粗心,下次你一定会做对的!”这样一来,孩子就会知道,父母知道他正在努力地做功课,孩子也会因此更加小心,尽量不让自己出错。
07乱发脾气:孩子不是你的“出气筒”
情景案例
早上醒来之后,紫煜发现外面下着好大的雨。匆匆忙忙吃完早餐后,妈妈送紫煜去上学。
一出小区大门,妈妈就不小心踩到了一个小水坑,结果泥水溅到了衣服上。“大早上就弄了一身的泥,这破雨天。唉,今天真倒霉!”妈妈很生气地说。听到妈妈的话,紫煜也觉得下雨天不好了,心里有点讨厌下雨了。
或许紫煜的步伐走得慢了些,妈妈怒气冲冲地催促紫煜说:“走快点儿吧,死丫头,不然要迟到了!”紫煜知道妈妈由于刚才的事怒气未消,听到这话自己也很难过。
由于这种情绪的影响,一整天,紫煜都沉浸在失落、低沉的心情之中。上课也没有认真听课,只是看着窗外的雨唉声叹气。
心理分析
妈妈因为踩到泥水弄脏了衣服,所以才会对雨天有所抱怨,而且把这种不良情绪带给了紫煜。这件事在妈妈眼里或许只是很小的一件事,可能转身就会忘掉,可是却使紫煜一整天都陷在了妈妈坏情绪的影响里。
人的情绪时好时坏,每个人都不例外。情好的时候,眼里的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看什么都不顺眼,吹毛求疵,不自觉地找人发泄,大多数家长会把自己的发泄对象锁定孩子,拿孩子当“出气筒”。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亲子关系,让孩子对父母敬而远之,还会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
家庭教育是无处不在的,父母在生活中时时都要注意自己的情绪变化,尽量不要让自己的不良情绪影响到孩子。要知道,6~12岁的孩子,性格还没有完全定型,父母的任何不良情绪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父母低落的情绪会使孩子形成消极悲观的世界观,父母经常抱怨又会导致孩子报复心理的萌发,也会让孩子看不到希望,引发心理问题。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工作压力大,人际关系复杂,因此很多家长会把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回家。不懂察言观色的孩子通常会因为一点小事惹得父母不高兴,家长就趁机发泄在孩子身上,轻则是破口大骂,重则是拳脚相加,使得孩子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孩子根本会因为父母无缘无故对自己发火,产生父母不重视自己、不爱自己的心理。
我们不难想象,一个长期被家长当作“出气筒”的孩子,怎能建立起自尊心和自信心呢?他又怎能感觉受到重视呢?孩子从小到大的记忆中永远都会是一些不开心的事。事实证明,孩子的记忆是有选择的,他们会把小时候痛并快乐和特别伤心的事情都会一直牢牢地记在心底。家长拿孩子做“出气筒”不仅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很大伤害,还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情绪。如果家长一直不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经常烦躁,发脾气,孩子长大后也会情绪失控,脾气怪异。
家庭教育要重视前因后果的一致性,家长不要因为平时一点不起眼的小事或者自身的心情不好就拿孩子出气。这样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人生观产生错误的认识。同样,如果家长经常拿孩子出气,会给孩子在心里留下很深的烙印,导致孩子对父母产生惧怕心理和不安全感。一个家长应该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无缘无故把怒火发泄在孩子身上是非常不理智的。情绪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的事,但是不管怎么样家长都不能把孩子当作“出气筒”。
父母这样做
第一,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面对生活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父母难免会心生烦躁。有些父母下班回到家后,孩子缠着自己给他讲故事,或者看到孩子的不恰当行为时,很想发脾气来“教训”孩子几句。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这样不仅会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传递给孩子,而且还会让孩子觉得父母是个情绪不稳定的人。在教育孩子时,父母要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带着消极的情绪和孩子交流。当然,父母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不是简单地把坏情绪“隐藏”起来,而是要真正做到内心的平和,否则不仅不利于教育好孩子,还不利于父母自己的身心健康。
第二,当孩子不听话时,要做“零吼叫”父母。在生活中,面对孩子的淘气、不合作现象时,父母通常都会向孩子发脾气,靠大吼大叫来威胁孩子,让孩子听话,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父母以为这样既教育了孩子,也维护了自己的威信,其实不然。对孩子大吼大叫,只是一种不理智的教育方法,到现在也没有听哪位父母说用这种方法能达到屡试不爽的效果。因为孩子开始时屈服于父母的大吼大叫,只是出于第一次的恐惧,次数多了,孩子习以为常了,也就不再害怕了,父母的教育只能以失败告终。当孩子不听话或者哭闹时,父母不妨做个“零吼叫”父母。父母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避免自己因一时冲动而对孩子严厉指责、大吼大叫。这样不仅能够避免父母因自己的不良情绪而影响到了孩子的成长,也能找到更人性化的教子方法,一举两得。
第三,换一种发泄方式。发泄的方式不只一种,家长在心情烦躁的时候,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吼,把心里的愤懑全部发泄出来,也可以把情绪转移,运动、写日记,或者和一起孩子打游戏也可转为不良情绪。
第四,不要把不良的情绪带回家。家长在工作中遇到什么不顺心、不如意,可以想办法去解决,不要把不良情绪带回家,给孩子一个温馨、和谐的家,让孩子知道你爱他。
08挖苦:“这是要有天分的,你不是这块料,还是别学了。”
情景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