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忙于工作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尽量多的时间来了解孩子,与孩子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学校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父母也能明白应该如何去引导孩子,而不是靠打骂孩子来解决问题。
孩子无论多小,父母都应平等地对待他们。有些粗鲁的父母总是习惯不分青红皂白地打骂孩子,这样做,很容易让孩子对父母产生怨愤的情绪。这样一来,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理解,与父母之间的沟壑也会变得越来越深。所以,父母应该多和孩子沟通,让孩子知道父母是理解他的,这样做,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的爱与关心,从而积极地改正自身的错误。
第二,凡事要多和孩子讲道理。
孩子不听话或者任性的时候,父母除了要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和孩子沟通外,还要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父母要多和孩子讲道理,不打不骂也能教育出懂事的好孩子。
父母要在实际生活中多向孩子讲道理,让孩子具有同理心,他就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从而会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事实证明,这样也更容易让孩子自发地接受父母的意见,教育效果更理想。
第三,真诚对待自己的孩子。
有些父母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总是喜欢用指责或命令式的语气,这常常让孩子难以接受。亲子之间的沟通应该是真诚而没有距离的,父母可以很诚实地将自己的担心或情绪解释给孩子听,让孩子了解他的行为会让你难过,或是会让你担心、惧怕。只要语气是平和的、态度是真诚的,你就会发现,其实孩子是很乐意体贴父母的。
第四,减小对孩子的期望值。
有时父母真的太过于求成心切了,常常拿自己都做不到的标准(或许是父母自以为能够做到,但实际上从来没有做到过)来要求孩子。要知道,孩子年龄还小,有好动、固执、健忘等表现都很正常。父母如果真的要对孩子有所要求,也一定要考虑孩子的成长状况,不要总是拿放大镜去看待孩子的表现。
第五,把孩子当作独立个体。
中国社会普遍不把孩子当成有独立人格的主体。父母将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父母的儿童观中权利意识淡薄。一项调查表明,有超过30%的父母不知道“孩子有哪些权利”。认同孩子应“自主平等”、“受尊重”的父母只占15%和6%。这种传统的儿童观普遍存在于中国父母身上,并影响着人们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尽管中国有健全的儿童法律体系,但缺乏与之相适应的公众意识作为社会心理基础。作为社会的人,儿童也是国家的,父母和子女除了血缘关系外,还存在法律上的关系。
第六,对孩子有个全面了解。
在忙于生计的同时,父母一定要抽出时间来多了解孩子,与孩子、保姆、孩子的老师多多沟通,尽量对孩子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的表现有一个全面把握。多一分了解,就少一分误解。这样一旦孩子真有不听话的时候,也能比较明白该如何去引导孩子。
第七,用赏识教育代替体罚孩子。
对孩子进行赏识教育,让孩子体会到父母对自己无条件的爱。即使孩子感到改变不良习性很难,但为了疼爱自己的父母,也会慢慢收敛自己不好的行为。
05恐吓:“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
情景案例
一次,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丽丽来到超市购物。穿过食品区,妈妈为丽丽买了两大包零食。紧接着,她们走到了儿童玩具专柜区,丽丽两眼直盯着漂亮的洋娃娃。
这时,丽丽拉着妈妈的手来到洋娃娃前,对妈妈说:“妈妈,这看这个洋娃娃多漂亮啊,你可不可以给我买一个啊?”妈妈并没有太留意价钱,只是说:“嗯,确实不错。”俯下身子,一看价格,不由吸了一口凉气:“我的宝贝女儿啊,这么一个洋娃娃可得花掉咱们家280元!实在太贵了,我们不买了好不好?”可是关美根本不答应,爸爸、妈妈只得好言相劝。
无论爸爸妈妈提出什么条件,如“妈妈给丽丽买其他玩具”,“下次爸爸给丽丽带最漂亮的裙子”丽丽都不改变自己的主意。丽丽看到爸爸、妈妈不想给自己买洋娃娃,就拼命地哭。
最后,爸爸实在不耐烦了,厉声喝道:“你还哭是不是?你再这样,爸爸妈妈就不要你了!丢下你一个人,让坏人抱走你。”一边说,一边做出要走的样子。丽丽一听,心里害怕极了,哭得更厉害了。爸爸看到丽丽还是不听话,一句话也没说,扭头拉着妈妈就离开了丽丽。丽丽看到爸爸、妈妈真的走了,要把她一个人丢在这里,害怕极了,立刻追了上去,一边哭一边喊:“爸爸、妈妈,你们等等我,我听你们的话,不买洋娃娃了……”
心理分析
上述案例中,父母的心情和行为我们都可以理解。与此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只能采取这种教育方式吗?答案是否定的。
大约是“狼来了”的故事广为人知的缘故吧,有些父母至今还拿“狼”这张王牌来恐吓孩子。诸如此类的话还有“再不听话,把你送给要饭的”、“让公安局来抓你”、“让大夫来给你打针”等等。如此去恐吓孩子,会给他的身心健康带来许多不良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最依赖、最信任的人。自出生之日开始,孩子对父母就有一种特别的眷恋。也正因为此,孩子与生俱来就心存没有父母就不能生存的潜在不安全感。即使是一个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心里也会时不时出现“爸爸妈妈会不会不要我”这样的担心。
基于此,如果家长遇到孩子不听话便对孩子说:“如果你不听话爸爸、妈妈的话,就不要你了”之类的话,就会加剧孩子的潜在不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打击,严重时,在这种不安的情绪的影响下,孩子极有可能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比如跳楼自杀、离家出走等。如果真的发生这种事情,父母后悔也来不及了。
不仅如此,据相关专家分析,孩子的神经系统十分脆弱,如果父母总是采取恐吓的手段来教育孩子,会造成孩子精神高度紧张、恐惧,严重时会引发心理障碍。
此外,恐吓教育还会给孩子带来如下不良影响:
(1)损害身体健康。许多孩子精神上受到刺激会表现为身体不适,如突然发热、感冒、消化不良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采取恐吓的方式教育孩子,不利于其身体健康。
(2)易产生逆反心理。对于这一点,我们在生活中也经常看到。一些经常受到恐吓的孩子,性格比较倔,父母让他干什么,他偏偏不干,即使在挨打的时候,仍然“不屈服”。
(3)说谎话。采取恐吓的手段,虽然暂时能够起到一定的管制作用,时问久了,孩子就不敢再对父母说实话了,以至于后来养成说谎话、不诚实的不良习惯,对以后的生活或工作都有不良影响。
(4)自暴自弃。在生活中,如果父母总是责骂或恐吓自己的孩子,孩子会产生自己“差”、“比不上别人”的想法,从而产生自暴自弃的念头。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形成遇事冷漠、胆小的不良习惯。
由上可知,恐吓孩子有害无益。所以,父母不要用恐吓的手段教育孩子。
父母这样做
第一,直接讲出孩子某些行为的危害。生活中,有些孩子调皮好动,喜欢冒险,总让父母非常担心。明智的父母不会无缘无故地恐吓孩子,而是跟孩子讲明道理,比如孩子调皮,正准备攀爬围墙,父母就告诉他:“小家伙,爬围墙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小心掉下来,会把胳膊或腿摔伤的,你要考虑后果呀!”让孩子认识到后果,孩子可能就会收敛自己的行为。
第二,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如果父母给孩子讲明道理后,孩子依然我行我素,结果真的不慎摔下了围墙,父母不要发脾气,而应该对孩子说:“怎么样,以后听父母的话吗?”如果孩子调皮,把别人的玻璃砸坏了,父母不要对孩子发火,而应该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让孩子用零花钱来赔偿别人的损失。有了一两次这样的经历,孩子做事的时候就会沉稳许多,他会去考虑后果,而不再那么鲁莽、轻率。
第三,试着去理解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做错事,当你准备恐吓、打骂孩子的时候,试着想想孩子的感受。比如,假如你是孩子,你被父母威胁、恐吓时,心里会有什么感受?有了这种换位思考,你就可能做出理智的行为,而不是通过恐吓孩子来出气。
06软暴力:“你是不是猪脑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