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约翰哭着跪到坐在对面沙发上的妈妈怀里,妈妈也只是说:“可怜的上当受骗的小约翰……”
犹太人认为这不是残忍,而是正常的。他们说:“像这样重复几次,爸爸也不可相信,这样他们以后自然就不会轻信任何人。”
这种只信自己的思想,是孩子们独立意识形成的基础。
犹太人知道,商场中无处不陷阱,如何避开陷阱,如何设计陷阱,是经营者不能不上的一课。
梅里特兄弟是德国移民美国的,定居在密沙比。辛勤的工作,兄弟俩积攒了一笔钱。后来,他们意外地发现,密沙比有丰富的铁矿。兄弟俩决定秘密行动,成立铁矿公司。他们不动声色地收购地产,顺利成立了铁矿公司。
洛克菲勒早就对这个铁矿垂涎三尺,而当他准备动手时,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已经开始经营运转。他在等待时机,他决心得到这个铁矿。
1837年,经济危机笼罩美国商业,市面银根告紧,同许多公司一样,梅里特兄弟的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的漩涡之中。兄弟俩愁眉不展,本地的一个牧师来到他家。兄弟俩恭恭敬敬地将牧师请到家中,当作上宾,在闲聊中,梅里特兄弟不自觉地谈到了现在的经济危机,并对牧师说铁矿公司也陷入了危机之中,资金周转不灵。
这位“热心”的牧师说:“你们怎么不早些告诉我呢!
兄弟俩听了这话不禁喜出望外,对牧师说。“您有何高见?”
牧师说:“我有一个朋友,看在我的面上,他是可以支援你们需要的周转资金。”
兄弟俩说:“您真是个好人,真不知拿什么感谢您呢!”
牧师问:“你们要多少钱?
梅里特说:“42万元。”
牧师很快就写了封借42万元的介绍信。
兄弟俩问:“那么利息怎么计算呢?”
牧师大方地说:“我怎能要你们的利息呢?这样吧,比银行利率低2厘。”
兄弟俩简直不能相信,有这样的好事降临在他们头上。
牧师拿出笔墨写下一张借款字据:“今有梅里特兄弟借到考尔贷款42万元整,利息3厘,空口无凭,特立此为证。”
梅里特兄弟念了字据,觉得没有什么遗漏后,便在字据上高兴地签了字。
半年之后,这位牧师又来到梅里特兄弟家里,一进门,他十分严肃地对兄弟俩说:“我的朋友是洛克非勒,他早上给我来了电报,要求马上收回那42万元贷款。”
梅里特兄弟此刻哪来的42万元偿还呢,只好被逼上法庭。
原告律师说:“借据写的是考尔贷款。考尔贷款是贷款人随时可收回的贷款,所以它的利息要比一般贷款低,根据美国法律,借款人或者立即还清所借款,或者宣布破产!”
在这种情况下,兄弟俩只好宣布破产,将产业出卖,买主当然是洛克非勒。作价52万元。
梅里特兄弟在创办铁矿公司之前知道严守秘密,恐有人捷足先登。这一步走得对。然而,当铁矿公司办起来之后,他们却放松了警惕,铁矿依旧为许多人艳羡的。
在困境中,谁都希望有个人能拉自己一把,而步入商场,人人为利而来。久不来往的牧师突然来了,且如此慷慨大方地提出予以帮助,在这个时候,梅里特兄弟已经为资金的短缺而弄得焦头烂额,有人相帮的惊喜冲昏了他们的头脑,失去了作商人应有的警惕,这一点是十分可悲的。
当提出贷款之后,那利息是如此之低仍未能引起兄弟俩的怀疑,这不能不说是可悲的。且借据上也未写明借款期限,兄弟俩就在这种不应粗心的地方粗心,终于拱手出让了自己苦心经营的铁矿公司。这个教训是惨痛的。
犹太人认为,要信守诚实之道,不可用欺骗的手段获利,同时要防止别人欺骗你。
4.一诺千金,口头约定一样有效果
中国古代名将季布有“一诺千金”的美誉,而犹太商人的诚信为本,在全世界商界中,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各国商人在同犹太人交易时,都对对方的履约有着很大的信心,而对自己的履约也往往有着最严的要求;哪怕自己在其他场合有背信弃约的习惯。犹太商人的以诚信为本的素质对整个商业世界的意义和影响,可谓“无论怎么评价也不会过分”。
现代经济社会之所以被称为契约社会,主要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摆脱了传统社会的那种人身依附的性质,而成为一种权利主体之间自愿结成的权利义务对等(理想状态下)的关系。这种说法当然不错,但不够深刻,过于具体了些。事实上,作为现代经济社会的根本特征的货币与资本就是最为纯粹和抽象的“契约关系”。
作为一种“价值符号”,货币本身就是一种约定的东西,一种只有在各方约定的情况下才能流通使用的东西。如果说,以贵金属为形式的货币,意味着自然凭借着贵金属的稀有性防范着人的“约定”(信用)的泛滥的话,那么不可兑现的纸币能否确立,则完全标志着人在“诚信为本?上的严格程度;:正因为有那么多政府无法像犹太商人那样严格履约,一次又一次的通货膨胀才会在世界范围内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