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关键对话如何高效沟通目录 > 第2章 有了好印象沟通更顺畅(第4页)

第2章 有了好印象沟通更顺畅(第4页)

打比方是我们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将抽象难懂的事物、概念,用恰当的、相似的东西来比喻,让人更容易明白。

有记者采访毕福剑,问道:“毕老师,您看过《演讲与口才》杂志吗?”毕福剑回答:“看过,非常好。而且,《演讲与口才》之于主持人,犹如《新华字典》之于小学生,必不可少而且实用。如果说演讲与口才是展示才华的手段,那么《演讲与口才》杂志就是展示才华的翅膀。”

毕福剑的打比方很贴切,既说明了《演讲与口才》对主持人的重要性,而且升华、拓展了其意义和作用。他精妙的打比方,让即使没有看过该杂志的人也能大概了解了。

有位哲学家为了说明“量变足以导致质变”的道理,打了这样一个非常好的比方:杭州西湖边有一座雷峰塔。塔原本高大巍峨,不料迷信的人们认为塔底下压着妖精白蛇,以为这塔上的砖一定能避邪,就在游塔时悄悄地挖走一块,就这样这个挖那个挖,一年一年地挖,使塔基变得越来越虚弱。终于有一天,就在某位游人挖走一块砖后,塔轰然倒塌。注意,这轰然倒掉的一刹那就叫“质变”——因为塔已经变成了废墟。而人们一块砖一块砖地挖砖的过程则是“量变”——虽然量变是在悄悄进行的,但它导致的结果却足以让人刮目。

无需更多的语言和解释,深奥的哲学道理被这个传神的比方解释得明白无误。

2.对比。

对比就是将两种事物或某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来做比较,这样做的目的是,谁优谁劣、孰高孰低一目了然。而且,用对比的手法还可以将难懂的东西解释得通俗易懂。为了解释什么是分解法,老师做了如下的说明:

所谓分解法,就是把一个比较遥远的大目标分解为若干十分具体的小目标,然后一一完成各个击破。比如有两块长短大小皆一样的麦田,AB二人将要在这里比赛收割小麦,看谁割得快,A的做法是,先在麦田里插了十面红旗,每隔三米插一面,然后开始收割,由于一面面旗帜代表着一个个并不遥远的十分亲切的目标。因此始终有一种成功在望的感觉,干起来总觉得浑身是劲,很快就完成了任务。B的田里则没有插小红旗,就这么低着头拼命地割,由于总觉得目标还远,干着干着也就渐渐地有了一种挺无奈的感觉,结果速度慢,失败了。这说明巧妙的分解的确有用,它的确能使人生活在成功在即的希望之中,既然如此,当我们面对一个虽然宏伟却又有点遥远的大目标时,不妨先来个巧妙的分解,一步步走向小目标,直到朝气勃勃地奔向终极目标。

3.夸张。

夸张,其实就是一种言过其实。指的是为了启发听者或读者的想像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比如,毕福剑在《快乐驿站》中画的极为夸张的漫画;在“七天乐”中非常夸张的恶搞……

虽然都很夸张,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夸张是极富表现力的。如果用语言的夸张来描述一件事情,那就会展现在众人面前一副活生生的映像。

比如,有人这样批评贪婪:

贪得无厌是一种丑,其特点是能捞就捞。这种能捞就捞的丑态,就像民间小戏《小住家》所描绘的,一个小媳妇回了一次娘家,临走时就使劲地捞了一把,请看她的模样:“当腰围上半截布,身边系上两绺麻,三把漏勺胸前别上,背后再插把掏灰耙,下蛋的母鸡揣怀里,裤带上结把毛驴拉,左手拿葱右手拿蒜,豆角夹在手桠巴,茄子拴绳耳朵上挂,大萝卜连根肩膀上搭,柿子辣椒装袖筒,嘴里含着根大黄瓜,天!这哪是媳妇回娘家,分明是鬼子扫荡进村了!”瞧!这就是贪婪!比鬼子进村还可怕!

听了这样的话,就如同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形象站在自己面前一样。这就是夸张手法使得语言具有了更强的表现力的原因。

4.引用。

引用有时候会增添语言的文采,让语言变得文绉绉的,比如引用一句诗词,有的时候,这种引用反而能够更容易让人明白说者的意思,起到了解释的作用。比如:一位美学家是这样解说“美”的:

在关于“美”的众多定义中,有一个定义既朴实又深刻,这个定义就是:适度即美。什么意思?说白了就是:美就是“不多不少”!美就是“恰到好处”!比如人们着装时,常将浅色衬衣的领子翻出来,使之与深色的外衣形成一种色调上的对比,这叫什么?借用一句古诗表达,这叫“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只不过千万小心,这浅色的领子“只能”是一个,如若翻两三个出来或者更多,则只会使人感到俗不可耐!注意,这个“只能翻一个而不能翻多个”的道理,就是“适度为美”。

在人们的思想中,“美”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人们每天都能接触到,但是未必能说得清;即使能说得清,对方也未必能听得懂。但是,像这位美学家的说法,就引用了一句古诗,使得解说反而更加通俗易懂。相信看过一遍就能明白,也就记住了。

当然,通俗易懂不是将“话”方言化。方言是有很强的地域性的,尤其是一些非常地道的方言,不是那个地方出生成长的人,根本就听不懂,别人自然要想听明白就更费劲了。当然,通俗易懂也不是全说大白话、大俗话,该用的修辞手法同样可以用,该引用的古诗词一样可以引用,关键在于表述的方式方法。所以,从传播信息的需要来看,通俗易懂是必不可少的,是提升“说”的质量的有效途径。

6.培养自己说话的自信

很多人在说话的时候,为了表示自己在认真地倾听,就会不断地重复他人的话尾,变成一只“八哥”!

会当接话尾的“八哥”的人,自信心不足,太怕别人看轻自己,认为自己什么都不懂;而会在别人没讲完时说“你要讲什么我已经知道了”,然后提出自己看法的人,可能很聪明,够自信,但说话的EQ不够高,久而久之,别人可能不会对你有任何的肺腑之言,也不愿与你分享什么。这两种方式常使大家谈话的气氛出现“怪怪”的状况。

台湾著名综艺主持人和作家吴淡如也谈到自己在一次主持节目的时候遇到这样一位“八哥”嘉宾。这位嘉宾或许由于参加谈话类节目较少的缘故,不论是主持人或者别的嘉宾说什么,他都会重复他们的话尾,再说一遍,仿佛在告诉所有人:“这件事我也知道呢!”

于是这样一来,主持人和其他嘉宾的谈话就被他搞得乱七八糟,根本连接不起来了。甚至制作人也在一边摇头:“这样很难剪辑啊!”吴淡如说自己恨不得告诉他:“冷静下来,不是每一句话你都要附和!”最后,还是制作人举起纸板要求那位嘉宾“让别人把话说完整”才算结束。

一电视台的论辩节目,取材很不错,是当下很受关注的一件事,其论题简单概括点说,就是群众要不要打死小偷的问题。

正反双方嘉宾也还行,都勇于表达观点,现场气氛甚是紧张激烈。让人极为不爽的是,主持人根本驾驭不了现场,总是在嘉宾表达最有力观点的时候,打断嘉宾的话,甚至嘉宾再三提出“让我把话说完”,美女主持人还是置若罔闻。

更可气的是,主持人不顾现场的观点导向,硬是生硬地插进她原来制作好的一段视频,搞得不伦不类,看得人糊里糊涂。估计她是按自己原先的准备主持的,现场发挥的能力为零。

观众看了后让人非常生气,这电视台真能开玩笑,找个人云亦云的美女主持个娱乐类节目还行,这等思辩类的节目,怎么也得找个有点文化的人来主持,否则以其昏昏,怎能使入昭昭!

所以说,主持人的口才是由两方面因素决定的,一是语言表达能力,一是文化内涵。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能力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形式虽然重要,但它是由内容来决定的。没有文化内涵的支撑,嘴再巧,也说不出好观点。

F。R。施赖勃在《人格裂变的姑娘》一书中,就有这方面的描述:海蒂在玩字弄句方面的本事不在她玩弄窗帘和灰尘的本事之下。要说些合辙押韵的话,她简直是出口成章。她还养成一种重复别人话尾的习惯。若有人说:“我得了这么一种头痛……”海蒂就要重复:“这么一种头痛。”

其实,这类人只是对自己没什么信心,才会不断重复别人的话语。“我告诉你”、“我知道”……这些都是我们口中的重复性话语,往往在我们不那么自信的时候冒出来,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最好先培养出自己说话的自信来。那么,如何才能找到自信呢?

第一,练习正视别人。

一个人的眼神可以透露出许多信息,当一个人对你说话而不正视你的时候,你会不自觉地问自己:“他想要隐藏什么呢?他怕什么呢?他会对我不利吗?”“不正视别人”通常意味着——在你旁边我感到很自卑;我感到不如你;我怕你;我有罪恶感;我做了或想到了什么我不希望你知道的事;我怕一接触你的眼神,你就会看穿我等,而这些都是一些负面的影响。要正视他人,正视别人等于告诉他:我很自信;我很诚实;我相信我告诉你的话是真的;毫不心虚。要让你的眼睛为你工作,就是要让你的眼神专注别人,这不但能给你信心,也能为你赢得别人的信任。

第二,当众发言。

有很多思维敏锐、天资聪颖的人,却无法发挥他们的长处,这并不是他们不想参与,而只是由于他们缺少信心。在会议中沉默寡言的人都认为:“我的意见可能没有价值,如果说出来,别人可能会觉得我很愚蠢,我最好什么也不说。而且,其他人可能都比我懂得多,我并不想让他们知道我是这么无知。”这些人常常会对自己许下很渺茫的诺言:“等下一次再发言。”可是他们很清楚自己是无法实现这个诺言的。长久下去,这些人就会愈来愈没自信。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