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向解放军心得体会 > 第四章 誓言如钢责任无疆(第3页)

第四章 誓言如钢责任无疆(第3页)

慵懒的猫习惯每天中午在秘所的屋顶晒太阳,这被细心的德国侦查员发现。由于猫的品系很特殊,且不具猎食性,德国人推断这很有可能是一位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士养的宠物。一旦有了怀疑,顺藤摸瓜就成了必然。

结果,德国人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法国的重要基地,并发起了袭击。

可见,表面上看起来微不足道的纰漏,却有可能导致全局的败落。这就是典型的蝴蝶效应。任何一个细节上的错误都可能让为达成目标所做的努力付诸东流。所以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重视了别人眼里无所谓的细小方面,才能确保目标顺利达成。

艾森豪威尔曾经说过:“每一个细节背后都蕴涵了伟大的力量。”

对军人来说,在战场上,忽视了细节,输掉的可能就是无数条生命,大错的铸就往往来自对小错的疏忽,若能避免一切小小的失误,就可以减少巨大的意外挫折。

知细节,才能求细节。细节存在于生活和工作的方方面面,细节就是机柜上少拧的几颗螺丝钉、就是脚下少挖的一锹土,就是失败之后常常让我们懊悔的平时不起眼的东西。平日训练中多考虑一些细节,战时就可能少流一滴血,多一分赢的希望,不是吗?

● 做好小事才能做大事

那是一次军事演习,在亚利桑那州市郊的空军基地,飞行员葛尔和雷达观测员吉布斯听到一声报警后,迅速地在5分钟内由熟睡的状态转为飞行状态。这期间,洗澡、梳头、刮胡子、看报等活动都是不可能的。

这是一次飞行演习,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演练过上千次了。他们信心满满,因为从飞行服到驾驶舱的安全带,都做了精心的准备,以便能够在紧急起飞时以最快的时间达成最优化的效率。演习不允许有任何拖延,吉布斯和葛尔在跑道尽头的一个房间里待命。这一刻,所有飞行前和起飞过程中的细节,就像是电影一样在他们的脑海里放映,在反复操作后,这些动作完全成了一种惯性:一只手调节操纵杆,发动引擎,一只手紧扣安全带,一连串烦琐却又至关重要的动作……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在敌机把自己困住之前飞向天空。

紧急起飞的号角响起了,吉布斯和葛尔立刻投入了“战斗”状态。他们迅速穿好飞行服,钻进机舱。葛尔熟练地将战斗机驶向跑道,点燃引擎,一切都很顺利,13秒的时间里,他们的时速就达到了200千米。

整个过程进展得非常完美,没有任何偏差。可就在飞机升空的同时,意外情况突然发生了。葛尔听见了异常的轰轰的声响,像是有人在机外用钻头钻机身。机舱是封闭的,这个声音到底是从哪儿发出来的呢?

葛尔进行了侧飞,要求监控塔中的工作人员对飞机外部进行检测。结果,监控人员告知,飞机一切正常。就在这时,吉布斯发现了事故的原因,他告诉葛尔,由于出发时太匆忙,他忘记系肩带了。现在,那个大大的金属扣悬在机舱外面砰砰地敲打着,当飞机时速达到几百千米时,那砰砰的声音更加猛烈了。

怎么办呢?葛尔决定立刻停飞着陆,但吉布斯却建议把肩带剪断,他希望能挽救自己的过失。但是,剪断肩带意味着金属环有可能被收入左侧引擎,那将会引发一场更大的灾难。最后,葛尔决定让肩带保持原状,果断地着陆。

就这样,葛尔和吉布斯的飞行任务失败了,指挥官对此严重不满,他们牵连所在部队在总部的战备检查团面前蒙羞了。葛尔和吉布斯遭到了指挥官前所未有的拷问,这个没有扣好的小小的肩带,几乎毁了他们所驾驶的飞机。

事后,吉布斯为自己的疏忽大意付出了代价,他必须独自背负65磅重的梯子和降落伞,对全组18架战斗机逐一进行彻底检查。

扣好肩带,这几乎是从一入学开始就被要求做无数次练习的训练,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细节,就如同开车扣安全带一样。葛尔和吉布斯大概从来没有想到,他们的飞行任务会因为这个小失误导致失败,并遭到严厉的惩罚。可话说回来,连小事都做不好,又何以成大事呢?

这个世界上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源自对细枝末节的积累,所有的成功者都是从小事做起的。哪怕是最伟大的计划,在执行的时候,也必须从小处着手。做不好小事,会有什么样的后果?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这些情形——

刹车系统失灵,导致严重的交通事故;一节油管不通,导致飞机失事;一节30块钱的小电池坏了,导致美国的太空3号快到月球却无奈返回,让酝酿多年的航天计划泡汤,几亿元的成本报废……不起眼的小地方,往往藏着魔鬼,你忽视它的存在,它会让你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掉进万劫不复的深渊。

军队是十分重视纪律和规矩的地方,之所以有这样严苛的要求,是为了让军人养成认真对待每一件事的习惯,能够重视别人忽视的事情。恰恰是这一点区别,决定了他们在日后的较量中,能否战胜自己的对手,立于不败之地。

石油大亨洛克菲勒说过一句话:“我成功的秘诀就在于重视每一件小事,我是从一滴焊接剂做起的,对我来说,点滴就是海洋。”

一个人的品行优劣,自律性高低,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他对待小事的态度。如果一个人对只要是正确的事情,无论多么微小,都愿意认真去完成,那么他一定会因优秀的自律性而受到他人的尊敬。倘若因为事情微不足道,就掉以轻心、不屑一顾,那么他绝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也难以被委以重任。

世间所有的大事都是由各种小事组成的,想要做好大事就必须做好所有的小事。而一旦做好了所有的小事,最终达成的目标也会臻于完美。

当你能够坚持把身边所有的小事都做好,或者说把所有小事都当作大事来认真对待,你会比不具备这种认真态度的人拥有更大的优势,或者说,至少你会比之前的自己更加优秀。

● 人物故事|华益慰:做一个值得托付生命的人作为一个以拯救生命为天职,承载着社会道德最厚重部分的职业,医生应该如何面对病人?在一个充满诱惑的时代,医生手握锋利的手术刀,如何能保证心灵不被腐蚀?

有一位军医,他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了最好的答案;他散发的光芒,照射着所有用心在不同职业、岗位上坚守的人。他,就是把全部爱心奉献给人民,把毕生精力倾注在军队医学事业上,原北京军区总医院普外科主任华益慰。

·一生就想做一名好医生

1933年,华益慰出生在天津的一个医学世家;1950年,他从南开中学毕业后被保荐到协和医学院燕京大学医预系;1953年,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被调往军医大学学习,入伍参军。这一次的选择,决定了他未来的人生方向。

1960年,华益慰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当时军队组织了支援西藏医疗队,而他并不在名单中。为了能够去援藏,他再三向组织申请,最终得到了批准。为此,他推迟了一年的婚期。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这样写道:“我怀着极度兴奋的心情向你们报告一个好消息,我已被批准成为支援西藏手术医疗队的一员,任务既艰巨又光荣。”

在援藏的日子里,华益慰表现十分出色,被评为“积极分子”。这一次的经历,也让他真正体会到了什么叫作吃苦耐劳,什么叫作军人,什么叫作战士,并切身地理解了军人的荣誉与职责,以及要承载的使命。

1975年海城地震,1976年唐山大地震,华益慰都义无反顾地奔去抗震救灾一线。在唐山救灾的半年多时间里,他的妻子患了重病,妻儿三人无人照料,即便是这样困难的时刻,他也没有向组织提过任何要求。

1981年,华益慰的妻子张燕容患直肠癌住进了他所在的科室。那天,给妻子做完手术后,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痛苦,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痛哭。他觉得亏欠妻子的太多了。妻子也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是他的大学同学,这些年为了减轻他的负担,妻子几乎把家里所有的事情都扛了起来,她真的是太累了。

1985年,华益慰的母亲病危,住在301医院。老人走的那天,刚好华益慰有一台手术,等他做完手术赶到医院的时候,母亲已经走了。第二天早晨,简单地办完母亲的丧礼后,他就匆匆赶回医院,重新站在手术台旁。华益慰不是不懂亲情,可他更知自己的责任,用妻子的话说:“老华这一辈子活得体体面面、坦坦荡荡,很少为自己活着、为家人活着。”

1998年,华益慰退休了。以他的名望,在社会上赚大钱的机会很多,可他依然像退休前一样,坚守在医院临床工作一线。因为找他的病人太多,点名预约的手术不断,他就像普通医生一样,出门诊、管病人、查房、做手术,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

妻子常常劝他,年纪大了,不能再像年轻时那样了,可华益慰却说:“病人来找我是对我的信任,不能推辞。”他每周只有一天出专家门诊,有的患者为了挂他的号要等好几天,考虑到病人看病心切,华益慰经常提前上班,约病人到病房看病,或是约他们到家看病。

华益慰从不要求组织的特殊照顾,他把为病人看病视为自己的天职。

年过七旬的他,依然坚持每年做100多台手术,有的手术一做就是十几个小时,常常累得大汗淋漓,两层手术衣都被汗水湿透。由于体力不支,他还专门准备了一个高凳,实在坚持不住的时候,就坐在凳子上为病人做手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