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动于中发于外,人脸写着喜怒哀乐,是反映内心情绪变化的晴雨表,但乐极生悲、苦尽甘来的情形,单从脸上有时却看不出来,因为生活中不乏喜极而泣、悲极反笑的例子。还有像《三国演义》中刘备那样喜怒不形于色的人,内心情绪变化就更难揣测了。可一个人情绪隐藏得再深,也逃不过心电图的监测,在它的面前任何情绪波动均无所遁形。相比而言,大自然也是个生命体,它也有情绪波动,也有心电图——这就是“云”。
说到云,人们最关注云的变化,宋代的画家郭熙说过,云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他把北方四季云的变化规律总结得很形象很具体。的确,春天的云大都是连成片的,尤其下雨时饱含水汽,压得很低,如烟似雾般轻轻地笼罩大地;夏天的云面孔最多,变化最快,一会儿如丝如缕,一会儿万马奔腾,一会儿躲在远处冷眼旁观,一会儿又热辣辣地激情四射,直至弄得电闪雷鸣、大雨滂沱、洪水泛滥;秋天一到,天地好像特别留出让大团云朵活动的舞台,云的位置便升得最高,看吧,它们兀立起来,像城堡、像山峰、像猛兽、像巨龙……冬天难得见那些大团大片的云,多半被凛冽的寒风撕扯成一条一块的,好不容易费力地聚在一起遮住太阳,便预示着雪要来了。
看云识天气,抬头望望天空中漂浮的云,就如同窥测到了大自然的情绪波动。中国有很多关于云的谚语,如:“棉花云,雨要临”,指云积得高高的像盛开的棉花一样,预示着天将要下雨;又如:“云彩倒照,晒得猫叫”,指头天傍晚发生火烧云的情况时,一般第二天天气晴热;又如下雨天:“天上亮一亮,地上下一丈”“云彩向南雨涟涟”“云彩向北一阵黑”等,都是农耕时代积累的关于天气变化的经验。这些谚语最能反映云作为大自然心电图的特征。
大自然情绪最好的时候,万里晴空,瓦蓝瓦蓝的,并没有云。我觉得,这才是一种至高的境界:此时无声胜有声,此处无情胜有情。“无”并不代表没有,佛家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正是这个道理。晴空万里给人的那种身心俱畅的舒适感觉,我简直找不出更合适的词语来形容,那是一种由内向外、从头到脚的“熨帖”。从童年到少年,从青年到中年,我已记不清生命中到底经历了多少个万里无云的日子,可那些年净顾着埋头工作、赚钱养家,竟无心欣赏那无边的美景,错过了很多次与大自然交融的机会,这也许正应了那句话: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那时觉得晴空万里虽好,却很平常,很随意,就像昼夜交替、花开花谢、月圆月缺一样平凡而简单,没有什么值得特别去加以关注的。直到近几年,才发现一年中万里无云的日子其实并不多,应该懂得珍惜。所以,每逢万里无云晴光满目,我总要到户外去活动活动,沐浴一下日光,用心享受大自然的温馨与美丽。
前些年,由于工业污染,气候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空气中雾霾增多,动不动就遮天蔽日,真正晴朗的天气变得十分难得,晴空万里几乎成了奢望。那些年,父母轮流着生病,我在医院长期陪护,心情也像笼罩着雾霾一样压抑到了极点。恶劣的气候往往伴随极端天气的出现,记得有一年冬天曾经有一段低温天气,鲁北平原温度达到了罕见的零下18℃,院子里一棵种了20多年的石榴树被冻死了。那段日子,望着四周莽莽苍苍的雾霾,看着黯然失色的太阳,心里曾掠过一丝恐慌:再这样下去,可怎么得了啊?
凡是经历过那种日子的人,相信都会产生条件反射式的恐慌。尽管人类从20世纪开始就开启了太空探索的时代,但到目前为止地球仍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园,保护好地球环境,就等于保护了人类自己。工业污染、环境破坏导致世界各地异常天气记录明显增多,终于引起了各国人民的警觉,于是全世界生态环境治理逐渐达成共识,各国纷纷加大了治理力度。中国政府更是行动起来,2020年向全世界做出了二氧化碳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经过一段时期的有效治理,近年来雾霾锁空的现象明显减少,大自然的心电图云也恢复了常态,晴空万里的天空又重新回归人们的视野,温暖和煦的阳光也使笼罩在我心头的雾霾一扫而空。
这不,趁着冬日里一个响晴天,我又来到院子里享受日光浴。自从老石榴树死后,那里又补种上了一棵小石榴树,还有今年山东郯城朋友送的一棵苹果树,它们都好好地生长着。这种苹果树非常难得,结的苹果是红心的,全部出口外国,价格据说一百元一斤。起初担心养不活,朋友却说,现在气候条件好了,只要有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水肥充足,一定能养得活!
我自知没有栽植果树的本事,将信将疑地运回来,把它栽到院子里,祈盼借着好天气带来的好运气,它们都能好好活着。
待到明年春暖花开,我一定选个晴空万里的好日子,接父母来庭院赏景,邀好友来饮酒赋诗作画,共度阳光灿烂的美好时光,共达胸无纤尘的人生至高境界。
2022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