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风流官王免费阅读 > 第146章 治未病(第2页)

第146章 治未病(第2页)

“伏梁欲发!”丁家宝非常肯定地说道。

“嗯?《内经》中黄帝问: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此为何病?岐伯曰:病名曰伏梁。

帝曰:人有身体髀股小腿皆肿,环脐而痛,是为何病?

岐伯曰:病名伏梁,此风根也。其气溢于大肠而着于肓,肓之原在脐下,故环脐而痛也,……。

《难经·五十六难》:“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

前辈们所有关于伏梁的描述,必须有积聚症状,可是领导并没有积聚,如何判断是伏梁呢?”

另一个国手李老,虽然也判断是病在心包。但是现在还属于未发病阶段,致病之源有些拿不准,现在听丁家宝这样说,有些疑惑地问道。

“哈哈……,我说老李啊,你要承认长江后浪推前浪这个事实,小丁大夫,后生可畏。

我也没察觉出积聚症状,如果出现了积聚那就已经癌变了。可是我也有这方面的怀疑,所以每次针刺时都会选择梁门穴。

果然还让我给蒙对了,我完全同意小丁大夫的诊断,由于是欲发,所以没有形成有形积聚。

这才是中医的最高境界,不治已病治未病。”翟老笑着和其他的几个国手说道,同时用赞许的目光看着丁家宝。

“翟老谬赞了,只是碰巧而已。”在这些真正的国手面前,被这样夸奖,丁家宝还是有些不好意思,不知道怎么答话,谦逊地说道。

“小伙子不必过谦,现在第一国手的位子,看来可以让给你了。既然已经诊断出来了,那就给开方吧。”翟老很豁达地笑着说。

“翟老!您这话让晚辈无地自容了!旦看一病不能体现水平,我需要提高的地方还有很多。”

丁家宝说着,也没有再多客气,因为既然是自己的诊断结果,当然也要自己开方了。

于是开了三剂瓜蒌薤白汤加了丹参、阿胶等补血活血的几味药,又加了延胡索、郁金等行气止痛的药。

“几位前辈给把把关,看是否合适。”丁家宝双手将方子先递给了翟老说道。

“嗯!我看可以,通阳散结,补血行气,都符合目前的主诉症状。”翟老看了看赞许地说道。

又将方子递给了其他几个人,大家虽然知道自己的水平可能真还没有人家高。

但是也可以凭自己的经验提供参考意见,再就是也顺便学习一下,所以都看得很认真。

但也都没提什么意见,确实中规中矩,既有传承又有创新,也不离仲景遣方用药的法度。

从领导办公的地方出来,已经是晚上十二点了。那名少将,给几人分别安排在不远处的客房,因为第二天他们还需要再次复诊治疗。

接连三天,丁家宝都在这种半封闭的环境中给领导做治疗。直到大家都判断,领导已经没有任何隐疾,这才离开。

在此期间,丁家宝和几个老前辈一起讨论了很多中医方面的问题,尤其是不治已病治未病这个话题。

几个国手又通过领导的这个病,讨论了一下病因。真正的大医,讨论病因都离不开《黄帝内经》,治病也离不开《伤寒论》。

大家一致认为,病因就是《内经》中说的“膏粱厚味,足生大疔”。说白了也就是吃的太好了,只是在领导面前不能这样说。

这些领导有专门的营养师,和养生保健专家在给做服务。如果说这个,让人感觉他们几个国手,在贬低那些营养师和保健专家。

丁家宝在十几岁时,就听周老爷子给讲述过这句话的涵义,所以非常的熟悉。

可是上大学时,用的教材是当时的一个著名专家写的,将这句话翻译成白话文说:

“进食膏粱厚味太多,会导致脚部长出“大疔”,也就是平常所说的疮疡一类疾病。”

对此丁家宝生气的将学校的教材拿回家撕了,给郭彩莲当做饭时引火的纸来用。

其实这里的“足”是足以的意思,“大疔”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疔疮恶肿”,应该泛指一切严重的恶性病变,特别是癌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