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发现北逃之人,则立刻收拢,而后者有司安置。
如此既能避免地方不受这些苏国逃民影响,使其等的落地为匪,扰乱治安。更能收拢大量逃民,使其充盈国内户口。
可谓两全其美。”
嗯,经过了几年的移民工作,此时崔长青一听战乱,一听逃民,下意识的就想到了移民充实地方。
这也确实是他一直做的事情。
而且三年下来,已大有成效,不仅楚国收入翻倍,国力也日渐鼎盛。
往日因为战乱,一派凋敝的洞、庭西川两郡,也因为地方户口的充实,日益繁盛。
吃了这么多好处,自然难免让这位左相对此事形成应激反应,念念不忘了。
反正按崔长青保守估计,这一波收拢苏国流民,少说也能为楚国再增来十几二十万人口。
这已经差不多是一个下府的人口总数了。
不费大力,却为国内再添一府人口,这种便宜,为何不占?
至于楚国公然收容苏国逃民,会不会得罪苏国?
说实在的。
经历了这么一场动乱,苏国哪怕能够平定,国力也必然大减。原本因为压榨百姓,穷兵黩武而得来的几分强盛迹象,也将彻底打断。
这种情况之下,苏国哪还敢因为此事,和楚国说三道四?
甚至再退一步讲。
苏玄歌脑子真的不正常,真想找楚国要个说法,就他刚刚平定叛乱后的实力,还真能拿,楚国如何不成?
出兵北伐,你敢吗?
最后还不是要咽下这口气,吃了这个闷亏。
因此对于苏国的反应,崔长青是半分不怕的。只是有一点,让他感到为难。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却见崔长青说了以上方略后,苦着脸道:“就是苏国遭此一乱,户口大减,民生凋敝,地方越加穷困。原本苏国每年援助的二百万两白银,一百万石粮食,怕是要缺斤少数,甚至根本不拨了。
而没了这笔钱,大王想要在明年动兵,讨伐大长河国,钱粮方面,怕是有些艰难了。”
近日陆渊召集崔长青与李良,与这两位城中文武最高首脑商议,自然是有重要之事。
那就是陆渊打算在明年,也就是神武四年,开始正式出兵大长和国,介入对方的这场内乱。
大兵一起,后方钱粮该如何供应,又要抽掉哪些兵马,国内又要留何人看守,这些都要处理妥当。
所以找崔长青与李良,让两人帮着弄出个方案来,也就顺理成章了。
只是没想到。
三人还没商议出具体方案,苏国那边就先送来了这么个“惊喜”。
那些粮食还好说。
有着江汉平原和洞庭湖,楚国之内并不缺粮。
可没了苏国供应的两百万两银子,陆渊十万大军出征的军费,便就只剩下南海国的三百万两银子了。
虽然三百万两银子,也能保证大军最低限度的用度。
但这最低限度之下,一切束手束脚,这仗打起来有个什么意思?
陆渊打的这是灭国之战,至少都奔着夺下一郡之地的目标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