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伤寒杂病论主要讲的是什么 >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2页)

第3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2页)

(145)妇人伤寒,发热,经水适来,昼日明了,暮则谵语,如见鬼状者,此为热入血室,无犯胃气及上二焦,必自愈。

(146)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

柴胡桂枝汤方:

黄芩一两半人参一两半甘草一两,炙半夏二合半,洗芍药一两半大枣六枚,擘生姜一两半,切柴胡四两桂枝一两半,去皮

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本云人参汤,作如桂枝法,加半夏、柴胡、黄芩,复如柴胡法。

今用人参作半剂。

(147)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

柴胡半斤桂枝三两,去皮干姜二两栝楼根四两黄岑三两牡蛎二两,熬甘草二两,炙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微烦,复服汗出便愈。

(148)伤寒五、六日,头汗出、微恶寒、手足冷、心下满、口不欲食、大便?革更?、脉细者,此为阳微结,必有表,复有里也。脉沉,亦在里也。汗出,为阳微;假令纯阴结,不得复有外证,悉入在里。此为半在里,半在外也。脉虽沉紧,不得为少阴病。所以然者,阴不得有汗,今头汗出,故知非少阴也,可与小柴胡汤;设不了了者,得屎而解。

(149)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革更?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黄芩干姜人参甘草各三两,炙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须大陷胸汤者,方用前第二法。(一方用半夏一升。)

(150)太阳、少阳并病,而反下之,成结胸;心下?革更?,下利不止,水浆不下,其人心烦。

(151)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2)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俺俺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革更?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甘遂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153)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饶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154)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黄连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155)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附子泻心汤方:

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别煮取汁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156)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乃愈。

(157)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不痞?革更?,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泻心汤方:

生姜四两,切甘草三两,炙人参三两干姜一两黄芩三两半夏半升,洗黄连一两大枣十二枚,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