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山村日暮的诗 > 第169章 修糖寮(第2页)

第169章 修糖寮(第2页)

不过制糖听说倒是最近一二十年才在永州府内兴起的。具体到沙田何家,便是十余年前才开始学会制糖法大规模种植甘蔗。

方法据说还是长辈从去过粤地的微商那里听来,又详细询问了好些去过广东、福建的旅人和官绅,最后在祁阳那边实际看了操作又试了好几次才学会的。

从觅得了好蔗种开始的一两亩,到现在的三十亩,中间的艰辛和所费时间精力可想而知。

最关键的是,沙田离广西近,虽然在山坳中,附近村落的需求不大,那么多糖要运到州城或府城需水陆辗转不便,挑去桂林换盐倒是两宜。

所以制糖的利虽然不薄,周期却很长。

“那这样的产业最适合在水利便利处,如沿江之地,或者是环洞庭湖,将糖制好后直接装船走水路去各码头出售。”倩倩想了下说。

何济源苦笑:“你能想到的事,长辈自然想到了,奈何我家家底薄,糖寮成本大,可不是在哪里种上几亩就可建寮熬糖的。”往那边一指,

“你看石碾要用健牛拉着转动,要使糖寮只白天运转,牛力不能停,便要四五头力大水牛轮流使用,除了牛租外牛食也是项大支出。

牛食除了手边的甘蔗尾巴,干草料豆麦米糠棉籽渣、豆饼不论,还要用盐、鸡鸭蛋。熬糖时用的是蔗皮蔗渣,这点倒省去不少柴火。这都是本钱。没有大本做不下这些事。”

倩倩一想,对喔,糖寮里的用的人也不能少,从砍蔗、洗蔗、控牛、舀汁到烧火、抱柴、看糖色、过滤、搅糖,算下来得二三十来人,当然主要还是家人和长工,再加几名短工,每日的吃喝工食,都是不少的。

而成果呢,何济源说:“一天一夜能压三十捆蔗,一捆大概百斤,从四更天开始到晚上二更熬个三百斤糖就是大事,这是大概一亩蔗田的产量。

一亩蔗可有二三千杆到三四千杆,得蔗五千至将近八千斤。不得已,只能在原籍大本营扩大种植范围了。”

“那我们到永州府那边多买些田来种呢?”倩倩不死心。

“那也可以,便是你想的,从开始种到收割,怎么也要两三年的,这些本钱从哪里出呢?何况还可能种不好,到时就亏本了。”何济源无奈地说。

倩倩说实话心里有些不以为然的,她的思绪已飘到长沙府去了,不知那里能否种蔗?倒是在附近似乎没见过。

有了糖就有了糖食,蜜饯便也可以放手做了。所以何家的糖和糖食便是自家走亲访友的佳品,每年从秋末开始要做上近百斤用。

如何修理这些工具倩倩不懂,但她可以看。

那石槽的一边有个蔗汁的出口,里面装着铜网,出口里卡着截竹筒,竹筒下本来是个承汁的大木桶,那木桶现在就躺在池塘里洗刷,上下各有个卡着竹筒的出汁口。

其他倒是普通,家里的器具都可以用,倒是舀糖水的糖勺,是个巨大的铁勺,带着四五尺长的木把手。

倩倩看了会看不太懂,就到池塘边帮着洗刷器具去了。她看到之前做酒席的大铁锅有三个搬到这里来了,想来是用在糖房里的那个品字三角灶上的。

这些大铁锅被放在池塘里仔细地用草把子刷得内外光亮,擦干水后还在内外用猪皮抹一遍,以达到防锈的目的。

喜欢乡村日暮有人家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乡村日暮有人家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