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是藏在这里碍
“还真够隐蔽的1
楚歌不由得感慨,这游戏的套路确实有点深,一般人哪能想到,这游戏竟然会把开启下一阶段的关键线索,埋在堆积如山的案件中,让玩家自行去发掘呢?
不过仔细一想,又觉得很合理。
一方面,这很符合暗沙这款游戏的一贯特性,那就是完全不考虑难度和玩家的接受度,喜欢用真实历史的高难度来折磨玩家;另一方面,这也是对之后内容的一次检阅和暗示。
楚歌已经预感到了,之后的游戏内容,多半跟王文川的变法有关。
阿云案跟王文川的变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可以作为一个最佳的切入点,而且,对这个案件的处理方式,也极有可能跟之后的变法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楚歌又重新将法律条文和皇帝之前的手谕给过了一遍,深思熟虑之后,给出了自己的判决。
首先对于“谋杀亲夫”的这条罪名,由于当时阿云还在为母守丧,所以她跟韦大的婚姻关系并不成立,自然不能算是谋杀亲夫。
而对于一般的“杀人未遂”罪名,阿云被抓后,在动刑之前就如实招供,这符合皇帝手谕中“自首”的定义,所以实际的罪行应该按照谋杀未遂罪减二等,最终判处徒刑,也就是坐牢。
判决之后,楚歌将这个结果提交给了大理寺和刑部,当然,也提交给了王文川。
而后,楚歌的视野逐渐升高,一幕幕画面像是走马灯一样,在他的面前快速掠过。
他的视角落在自己的那份判决上,随着驿站的快马,来到了当时齐朝的京城。
一份交到了大理寺,而另一份则是直接送到了王文川的手上。
这一份看似简单的判决,却在当时齐朝的朝堂中,掀起了一次轩然大波。
大理寺果然不同意这个判决,他们要打回这个判决,重新将阿云定为绞刑。
刑部也认同大理寺的看法,认为应当判处绞刑。
负有监察职责的御史台弹劾张任侠,指责他妄用法条,以一己之私破坏朝廷法制。
但王文川却认同了张任侠的判决,请皇帝下诏,让朝中重臣与翰林学子们共同讨论。
朝堂上,王文川支持张任侠的判决,理由自然是之前皇帝的那条诏令;而朝中的另外一名重臣文君实则支持大理寺与刑部的判决,认为“于人有损伤,不在自首之例”,认为阿云本来也没有自首的资格,自然不能按照自首来减罪二等。
其他的翰林学士也各自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最终,还是支持王文川的人占据了上风。
正好皇帝也更倾向于王文川的说法,于是下了敕令,按照王文川的看法来办理此案。
但紧接着,三法司不服,皇帝让王文川再去跟大理寺的官员们进行辩论。卷入此次讨论的人越来越多,律令上的条文和皇帝的那封手谕本来只有简单的几句话,此时却被寻章摘句、引经据典地不断讨论。
最终,经过漫长的扯皮,皇帝终于烦了,最终完全支持了王文川的看法,认定阿云的婚姻关系不合法,由绞刑轻判为编管流放。
在楚歌的视野中,皇帝的敕令被层层下达,最终来到了监狱中阿云的面前。而在阿云被编管流放的过程中,又恰逢皇帝大赦天下,于是没过几年就恢复了自由身,重新嫁人生子。
镜头逐渐拉高,视野再度雾气弥漫。
楚歌长出了一口气,看来这次,他算是成功通关张任侠这个角色的第二阶段了。
虽说看了这么长时间的过场动画稍微有些无聊,但在这些人讨论的过程中,楚歌也对阿云案有了更深层的了解。
阿云到底该不该死?
如果事后复盘的话,显然是不该死的。
这其中的关键,还是在于皇帝的那条诏令。
诏令下发的时候,所有的官员都是认同的,所以才能够颁布天下。而一旦这条诏令发布了,就具有了法律效应。
所以,既然阿云案的各种细节都符合这条诏令的条件,那么阿云就应该按照规定罪减二等。
至于最终为什么还是讨论了这么长时间,是因为两派官员针对法条的具体解释和认定出现了分歧。
比如,以文君实等重臣的看法,谋杀亲夫是十恶,而十恶一般不在赦免之列;刑法中有规定谋杀伤人不能自首,这与皇帝的诏令有冲突;又或者阿云到底算不算自首,自首应该如何界定等等
在整个过程中,双方都旁征博引,各自说出了许多道理,让楚歌看得叹为观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