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整齐地陈列着脸盆、面巾等日常生活用品。
而下方的柜子里则存放着军士兵们的个人物品。
靠近门口的地方,有一个兵器架,上面放置着每位军士的盔甲和武器,墙上也贴着内务管理的规定。
出征回归的将士们获得了十天的假期。
大家都满怀喜悦地准备返乡。
按照军规,回家的军士们可以穿着盔甲,佩戴腰刀以展现军人的英勇气概。
但不允许携带战矛、火铳等武器离开军营。
此外,军士们还可以骑着自己的马匹或骡子离开军营。
但像程迟这样的乙等兵并没有自己的坐骑。
在他们这一伍中,只有伍长作为甲等兵,伍长是老兵,所以能骑着自己的马回家。
这种威风凛凛的样子,真令人羡慕不已。
程迟又一次检查了自己的包裹。
里面除了换洗的衣服外,最珍贵的莫过于一大叠的“粮票”。
在大明王朝的当下,白银尚算可靠,然而铜钱的情况却令人堪忧。
私人铸造的铜钱充斥市场,质量参差不齐,形状各异。
不仅字体模糊,大小、重量也极不统一,给普通民众的日常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而且白银的价值也在逐渐下跌。
由于连年的灾荒,粮食价格时常飙升。
有时甚至出现斗米千钱的现象,导致一石米的价格高达五六两银子,使得粮价波动无常。
在这样的背景下,关外推出的粮票因其稳定的兑换率,以及便捷性而迅速受到欢迎。
这些粮票的面额设计合理。
从最小的一合开始,依次为一升、一斗、五斗,直至最高面额的一石。
超过一石的粮票主要用于军队和商人的交易结算,不在民间流通。
民众可以在民政局的粮店,凭借粮票兑换相应数量的米粮。
无论外界粮价如何变动,兑换始终公平公正,因此赢得了良好的信誉。
如今,粮票在关外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
不仅可以用来缴纳税款,还可以在市场上购买商品,使用者越来越多,甚至有取代传统银两和铜钱的趋势。
相比之下,银两的品质不一,价值不稳定,且持续贬值。
而粮票则保持了价值的稳定性,同时携带方便。
现在,许多外地商家来到关外和永平府,都会首先前往民政局兑换粮票。
不然有钱也花不出去。
……
程迟轻轻抚摸着手中厚厚一叠的粮票,眼神中流露出满足的光芒。
这些粮票若是全都兑换成米粮,足有好几十石之多,足够让他的家人过上一段舒适的日子。
按照他在战场上的功绩,这次出征的分赏中,他大约能得到几十两银子。
当上司询问他要选择白银还是粮票时,他毫不迟疑地选择了后者。
据他所知,他所在的队伍中,几乎所有人在领取奖赏时都选择了粮票。
只有少数几个人起初犹豫不决,选择了白银和铜钱,结果遭到了同伴的笑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