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领域,腓特烈二世也进行了重要的改革。他分别设立了国家银行和军队银行。一切工业税纳入军队银行,该行负责支付全部军用开支,确保军队的资金需求得到满足。其他款项则由国家银行控制,用于国家的其他开支。着名的柏林银行就是在这一时期创建的,它不仅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还促进了商业和金融活动的繁荣。此外,国家还控制了烟草、咖啡和盐的销售,通过垄断这些重要商品的销售,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
腓特烈二世的这些经济改革措施不仅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还增强了政府的财政能力。他通过对外奉行的掠夺政策和国内社会生活的条理化,使普鲁士迅速兴盛起来。例如,普鲁士通过参与第一次瓜分波兰,获得了大量的土地和资源,进一步增强了国家的经济基础。在国内,腓特烈二世推行了一系列社会和行政改革,提高了政府的效率和透明度,减少了腐败现象,增强了民众对政府的信任和支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这些改革措施使普鲁士在短短几年内恢复了元气,并迅速发展成为欧洲的重要强国。腓特烈二世的经济政策不仅为普鲁士的军事实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还为国家的长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这些努力使普鲁士在18世纪末期成为欧洲经济和军事上的双重强国,为19世纪德意志的统一和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瓜分波兰
1764年至1766年间,波兰革新派在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的支持下开始了一系列改革,旨在加强王权和改善国家治理。然而,这些改革引起了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强烈反对。叶卡特琳娜二世的对波政策得到了腓特烈二世的支持。1764年,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的同盟条约中明确规定,双方坚决不允许“波兰共和国丧失自由选王的权利并使之变为王位继承制”,并在必要时不惜使用武力来维护波兰的现有制度和根本法。条约还规定,双方将“用最有利的方式”保护波兰的东正教徒和路德教徒,使他们享有与天主教徒同等的权利。
1766年,俄普两国向波兰提出了“异教徒问题”,通过驻华沙的大使要求波兰议会通过非天主教徒与天主教徒权利平等的法案。俄国和普鲁士的粗暴干涉引发了波兰许多议员的激烈反抗,同时也加剧了俄国与奥斯曼、奥地利、法国的矛盾。
1768年10月6日,俄土战争爆发。随着俄国在对奥斯曼战争中的节节胜利,奥地利感到不安。俄军的胜利直接威胁到奥地利在巴尔干的利益,而俄国利用宗教问题对波兰进行干涉,也可能引发奥地利境内东正教徒的不满。奥地利女王玛丽亚·特蕾莎主张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与俄国的冲突,而普鲁士也不愿意看到俄国过于强大,更不愿承担1764年俄普同盟条约中规定的在对奥战争中提供财政援助的义务。此外,普鲁士急需兼并位于东普鲁士和本土之间的一块波兰领土(格但斯克波莫瑞),以使普鲁士领土连成一片。基于这些考虑,腓特烈二世在1769年2月首次提出了由普鲁士、俄国和奥地利三国瓜分波兰的建议。
1769年夏和1770年秋,腓特烈二世和奥地利皇帝约瑟夫二世在尼斯和摩拉维亚的诺伊斯塔特举行了两次会晤,就瓜分波兰的问题达成了默契。两国君主决定迫使俄国放弃在巴尔干的领土要求,并接受瓜分波兰的建议。1771年7月,奥地利和奥斯曼在君士坦丁堡签订了同盟条约。眼看奥地利即将参战,叶卡特琳娜二世和主持外交事务的潘宁大臣为了避免俄国外交上的孤立,不得不放弃传统的对波兰实行保护的政策,接受了普鲁士提出的三国瓜分建议。
1772年8月5日,俄、普、奥三国在彼得堡签订了瓜分波兰的条约。根据这一条约,三国瓜分了波兰的以下领土:普鲁士得到了波莫瑞地区(格但斯克除外)、赫翁诺省(托伦市除外)、马耳博克省、瓦尔米亚等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及一部分大波兰地区和库雅维地区,共计面积3。6万平方公里,人口58万;俄国分得了西德维纳河、德鲁齐河和第聂伯河之间的白俄罗斯地区(包括里夫兰省、波洛次克省的北部、维帖布斯克省、姆什切斯拉夫省和明斯克省的东南部)和拉脱维亚的一部分,面积共达9。2万平方公里,人口130万;奥地利分得了维斯瓦河和桑河以南地区(包括克拉科夫省、桑多米尔省的南部)、加里西亚的大部分(包括利沃夫和波多利亚、沃伦的一部分),共计面积8。3万平方公里,人口265万人。
1772年9月18日,俄、普、奥三国政府发表联合宣言,声称这次瓜分是为了“恢复波兰的和平和秩序”。1773年5月,波兰议会在三国的逼迫下,被迫批准了瓜分条约。1775年,三国又分别与波兰订立了不平等的通商条约。这次瓜分使波兰丧失了30%的领土,人口减少了35%。瓜分前,波兰领土面积为73万平方公里,人口1150万;瓜分后,波兰领土面积减少到52万平方公里,人口减少到750万。
六、继承纠纷
1778年,奥地利和普鲁士因巴伐利亚王位继承问题发生了严重的纠纷。巴伐利亚邦的统治家族维特尔斯巴赫家族的选帝侯马克斯·约瑟夫没有子嗣,嫡系即将断绝。奥地利看到了扩大自身势力的机会,要求在马克斯·约瑟夫死后订立一个条约,承认哈布斯堡王朝对下巴伐利亚的要求,并要求明德尔海姆领地以及波希米亚在上普法尔茨的前采邑立即割让给奥地利,不顾当地居民的异议。奥地利军队随即占领了这些地区。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坚决反对奥地利的这一行动。他认为,如果允许奥地利扩大在德意志帝国内的地盘,将严重威胁普鲁士的安全和利益。因此,腓特烈二世于1778年7月率领军队进入波希米亚,以示对奥地利的强硬立场。在这场被称为“巴伐利亚王位继承战争”的冲突中,虽然双方都动员了大量军队,但实际发生的战斗并不多,主要是小规模的交锋。普鲁士军在这些小规模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显示了其军事实力。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作为俄国的同盟者,腓特烈二世希望获得俄国的军事援助。然而,俄国女沙皇叶卡特琳娜二世并不希望看到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战争升级,而是希望充当这次王朝战争的仲裁人。她一面通过外交手段向维也纳发出威胁性的宣言,要求玛丽亚·特蕾莎“充分满足德意志诸侯的正当要求”;另一面,俄国驻普鲁士的代表以全权公使的身份,摆出一副代表俄国宫廷前来向德意志发号施令的架势。根据普奥双方的要求,俄国和法国一起作为调停人介入了这场争端。
1779年5月13日,普鲁士和奥地利在铁申签订了《切欣条约》。根据条约,奥地利放弃了对下巴伐利亚的要求,但获得了面积不大却很富裕的博格豪森地区。普鲁士虽然未能完全阻止奥地利的扩张,但也成功地维护了自身的利益,避免了一场大规模战争的爆发。俄国在这次调停中保持了与普鲁士的良好关系,但也不允许普鲁士通过这次冲突实际加强自己。
1785年7月,腓特烈二世进一步巩固了普鲁士在德意志的地位,组织起了一个诸侯联盟。这个联盟由15个德意志邦国组成,目的是对抗奥地利的扩张野心,维护德意志各邦国的独立和利益。
七、因病逝世
1785年8月,腓特烈二世淋雨后发烧,并由此患上了头疼和哮喘。[24]
1786年8月17日凌晨[19],腓特烈二世于无忧宫中在他的沙发椅上安然逝世,享年74岁。他身后无子,由侄子继承皇位,就是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古代历史着名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