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2包含了M1,再加上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构成。
所以目前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货币划分口径就是:
MO:流通中现金;
M1:MO+企业活期存款;
M2:M1+准货币(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其它存款)。
M2包括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可以说M2包含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比如定期存款、储蓄存款等经过一定的时间和手续同样可以转变为购买力,所以它们也叫做“准货币”。
由于M2对研究货币流通的整体状况有着重要意义,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把货币供应量的调控目标转向M2。
M1反映的是消费市场和终端市场的活跃程度,M2反映的是投资和中间市场的活跃程度。
M2增加,意味着货币存款化,投资和中间市场活跃度大概率会下降,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这个问题在后面会详细解读。
也有人又把货币分出了一个M3,但大道至简,分得太细未必对我们的投资有太大帮助,所以我们以央行的对货币的划分为主,不对M3做解读。
(三)社会融资规模
社会融资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每月、每季或每年)实体经济从金融体系获得的全部资金总额,是增量概念。
主要包括各类银行贷款、非银金融企业发放的贷款等融资,另一类是企业债券、政府债券等融资,以及股票融资。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克强经济学认为,看经济好不好,只要看银行贷款、用电量、铁路货运量这3个数据,就大体能够判断了,原因就在于这些数据比较客观,不会有假,据此来判断经济强弱是比较准确的。其中的银行贷款其实就属于社会融资的主要部分。
社会融资规模是全面反映金融与经济关系,以及金融对实体经济资金支持的总量指标。
社融数据,即社会融资规模扩大,增加意味着有更多的资金从银行间转移到社会,意味着热钱增加,很明显,社融增加,经济发展大概率会加快,社融下降,证明民间借贷谨慎,经济就会大概率变冷。
(四)M1、M2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关系
我们前面说过,M2增加,意味着货币存款化,经济不振的可能性较大,反之M2减少,则意味着货币活期化,经济发展有可能加快。
社融数据也是一样,社融增加,社会借贷活跃,经济发展较快的可能性较大。
但这个现象并不绝对,我们不能这么简单地看问题,M2一般要和M1结合起来观察。
如果M1增加的同时,M2也在上升,则意味着货币发行量加大,这时并不会发生经济不振的情况,反而要警惕经济过热风险。
我们国家对于货币发行相对谨慎,一般同升同降的情况并不多见,但我们显然不能不把这个因素考虑在内。
M1增加或减少的同时,M2则反向运行,这就形成了剪刀差,即M1M2剪刀差。
上一篇文章我们说过,如果M1的增速高于M2,说明经济比较景气,大家都愿意拿钱出来花,这就是正剪刀差;
M2增速高于M1,说明大家不想消费,都想把钱存起来应对未来,这就是负剪刀差。
这里多说一句,由于国情不同,每个国家M0、M1、M2所代表的具体含义也不相同。
例如在美国,由于居民储蓄率极低,所以M1接近于M0;
而中国的居民储蓄率极高,所以M1和M0相差很大。
如果中国和美国M1的数量相同,则表明在美国拥有充裕的现金,而中国的现金则严重不足。
当然随着手机支付的普及,在现金流通量大幅缩减的影响下,我国M1和M0的差距也在大幅缩小。
社融数据和M1没有直接关系,但是社融数据的增长和M2的增长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