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是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这一年的8月,召开了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决定恢复高考,12月全国在同一时间举行了考试(试题由各省自出)。中国高等教育由此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据统计,当年参加高考的考生达到570万。“十年动乱”之后,恢复国民经济急需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发展高等教育已经刻不容缓。而另一方面,我国的高等教育原本就比较薄弱,“十年动乱”中又受到严重摧残,许多高校都面临着师资、教学设施、经费等办学困难,发展高等教育的迫切要求与高校现状产生了巨大矛盾。解决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增加高校数量并逐步提高办学质量。
当时AH省高等教育的状况与其他省大体相同。到1976年10月,AH省仅有各类高校11所,而1977年AH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20多万。为了尽最大努力满足广大考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愿望,AH省革命委员会下发通知,“为确保国家今年下达我省的招生计划完成”,决定对招生计划进行调整,压缩了一些学校的招生指标,并开办五个大专院校教学点。这五个教学点的名称是:合肥工业大学芜湖教学点、AH劳动大学蚌埠教学点、AH师范大学六安教学点、AH师范大学安庆教学点、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通知还明确:“上述各教学点的教学、行政、政治思想工作领导仍由各有关地、市、省直有关局及办学点的中等专业学校负责。”
根据上述通知精神,当时的滁县地区革命委员会迅速开始筹建教学点。筹建工作由滁县地区教育局具体负责。
安师大滁县教学点1977年第一次招收的202名本科学生,是分三批完成的。
1978年2月首批招收80人,其中理科50人,文科30人。当年理科考语文、数学、理化、政治四门,文科考语文、数学、史地、政治四门,总分均为400分。根据《1977年AH省高等学校录取新生统计表》的统计,安师大滁县教学点数学专业50名新生中,总分在280分以上的4人,最低分数为180分。中文专业30名新生中,总分在280分以上的4人,最低分240分。
1978年3月,新生进校前又招收了42人,其中理科11人,文科31人。新生进校后,分中文、数学两个班,每班各61人。
1978年4月10日,AH省计委、省高教局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1977年AH省高等学校扩大招生录取名额的通知》,指出“安师大滁县教学点中文班扩招30人,其中住校4人,走读26人;数学班扩招50人,其中住校3人,走读47人。”这批扩招生进校后与3月份进校的新生混合编班,中文、数学各扩充为两个班,中文每班45人,数学每班55人。
1978年3月28日,中共滁县地委组织部正式印发《关于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领导小组的通知》,任命孙秀山、赵璧如、田家治、年福良、张有礼、张华阳、谢一华七同志组成领导小组,孙秀山任组长,赵璧如、田家治任副组长。
1978年7月1日,中共滁县地委组织部下达《关于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党委的通知》,成立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党委,由赵璧如、田家治、年福良、张有礼、张华阳、谢一华六同志组成。赵璧如同志任书记,田家治、年福良二同志任副书记。后赵璧如调离,滁县地委1979年3月28日决定任命马孝伯同志任教学点党高官。
创建一所学校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是建立教师队伍。滁县地委高度重视,责成滁县地区教育局迅速从所辖县先行抽调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优秀中学骨干教师,以解决中文、数学两个专业的教学急需。
1978至1979年,安师大滁县教学点快速发展,78届招收专科生,学生数达520人,教职员工也引进更多。为适应学校事业发展需要,1978年11月,滁县地区革委会向省革委会呈递报告,“教学点这个临时机构名称已不适应当前工作需要”,请求改名为“AH省滁州师范专科学校”,如不批“师专”名称,则改为“AH师范大学滁州分校”。
教学点是在滁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创办的。随着教学点学生和教职工及家属人数的急剧扩大,两校同在一个校园的状况已难以维持。1979年2月22日,滁县地区革委会下发《关于同意将滁县第六中学改为滁县师范的批复》。根据这个批复,原滁县师范学校校园全部划归安师大滁县教学点,大部分教职工充实到教学点,图书和实验室设备也留给了教学点。
1979年秋季,滁县教学点又招收中文、数学、物理、化学四个专业的两年制新生共120名,同时创办了英语、体育、音乐、美术四个新专业,其中英语招收30名,体、美、音三专业各招20名。连同1977级本科班、1978级专科班,学生总数达到700多人,专业增至8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1979年4月,AH省委常委、分管文教工作的省革委会副主任胡开明来校视察,教学点党委就学校发展和学校更名问题进行了报告。经胡开明同志同意、滁县地委批准,“AH师范大学滁县教学点”改名为“AH师范大学滁州分校”。公章自1979年5月1日起开始启用。
1979年10月22日,根据滁县地委常委会的决定,滁县地委组织部下文任命马爱民为安师大滁州分校党委第一书记,马孝伯任校党高官、校长,田家治任党委副书记、副校长,赵珏任党委委员、副校长。
1980年3月7日,滁县地委对安师大滁州分校党委班子进行了调整。张曙东兼任党委第一书记,张有礼任党办副主任兼校办主任,封淑云任党委委员、宣传部副部长、马列教研室主任,免去其教务处副处长职务,张华阳任副教务长,谢一华任副总务长。免去马爱民兼任的第一书记职务。
校党委班子调整充实后,很快建立、健全了中层党政领导班子。1980年4月17日,校党委批准了中文系、数学系、理化专修科、艺体专修科和办公室五个党支部的组成人员。1980年4月15日,校党委任命了校教务科、教材科、图书馆、化学实验室、《酿泉》编辑组和总务处下设的膳食科、基建科、行管科的科长或副科长。
回顾从安师大滁县教学点到安师大滁州分校的两年多办学历程,学校之所以能迅速发展并初具规模,除了当时全国高教发展的大好形势外,省地两级党政领导坚定有力的支持和全校师生员工的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是两个重要的原因。创业时期的物质条件是十分艰难的,但创业时期那种不畏困难、奋发进取的精神,永远是推进学校不断发展的精神财富。
上面这些沿革变迁、人事任免资料及感慨结语,是鼠人定下题目后,在网上搜索到的滁州学院60周年校庆网老同学景刚的文章的节录,填补了鼠人许多空白记忆,也把上面涉及领导、老师的一些不详和欠准确记述充实纠正了,第一手资料实在珍贵啊!
喜欢鼠年说鼠人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鼠年说鼠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