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就是做理论学家的两条路了,要么就流芳百世,以其名字命名的定理、公式、猜想,永远影响这个世界,要么一辈子默默无闻,百年后大概就跟普通人一样,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无人记得。
显然前者的数量是极其稀少的,人类数千年文明史,能被一直记得的理论先驱者,不过寥寥数百人。且绝大多数还只在特定学术圈内留名。
比如曾经英国著名的科学家道尔顿,大概除了物化生专业的学子们,很少人还会记得他就是学界公认的科学原子论之父。
而此时之所以让约翰·威尔逊如此痴迷的泡在他的办公室里,就是因为他发现一个极有可能被后世所牢记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湍流算法的成功已经让宁为在计算机算法界拥有了一席之地,但在约翰·威尔逊看来,湍流算法跟这篇论文相比并不算什么,哪怕这一算法已经被证明了能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而这篇论文什么时候能带来经济效益还未可知。
原因很简单,在约翰·威尔逊看来评价世界科学界理论学家一生研究成果的对科学贡献度其实也是有标准的,这一标准跟即时的经济效益无关,那是搞应用的家伙们才会关心的事情!
对于理论学家而言,其贡献评判标准永远应该排在最第一位的就是奠基性贡献,也就是宁为所说的开宗立派。
因为开创性的理论一旦被业界接受,就会有成百上千的科学家在这一理论基础上去做推进工作,而这所有成果都是在奠基人提出的理论基础上的。
从宁为的论文中,他看到了一个计算机理论学界细化分支奠基的潜质,甚至如果有一天这些理论性的成果开始在现实中真正开始应用,宁为也将成为这个世纪最重要的计算机理论学家,最多在后面加个之一。
更可怕的是,宁为今年才22岁,远远没有到一位受人尊敬的计算机理论学家出成果的巅峰时期,换而言之,他还有足够的时间在无数对该领域感兴趣的科学家帮助下,去丰满构全他的理论。
让所有研究大数据的理论学家,都能对大数据有一个全新的更为直观的认识。
对于同样研究计算机理论的约翰·威尔逊而言,宁为这篇论文带给他的震撼可想而知。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篇206页的论文,其中有192页都是在纯数领域的论述跟讲解,只有8页是对计算机应用层面的各项标准化建议,还有7页是利用超算给出的验证报告。
换而言之,把最后15页剔除掉,这就是一篇应该拿去投四大数学顶刊的纯数论文。但想到宁为现在跟数学界一帮人的关系,约翰·威尔逊便下意识的会心一笑。
毕竟在他看来,这篇论文如果投到《自然》上那绝对是暴殄天物。
这些日子,他已经将宁为的论文发给了好几位至交好友,其中不乏纯数领域的大佬,也跟这篇论文的其他审稿人做过极为深入的交流,大家的想法也大都是趋同的。
这足以让他兴奋到震颤。
这篇论文唯一让他不满的大概就是上面属了单位,燕北国际数学研究中心……
他很后悔为什么没有在SODA大会上跟宁为进行一次深谈,他当时应该更重视这个年轻人,把他邀请到哈佛来学习……不,应该是聘他来做教授,天啊,上帝才知道他曾经错过了怎样的一次机会!
当然,现在似乎也不晚。
“砰砰砰……”
房间外传来敲门声,约翰·威尔逊应道:“进来吧。”
下一刻,办公室的门被打开,露西·罗恩迈着轻快的脚步走进了约翰·威尔逊的办公室。
“威尔逊教授,又有什么大事发生了吗?一定要我从布雷顿森林赶回来,要知道这可是我今年计划中最重要的一次度假。”
做为哈佛大学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天才女博士,在自己的导师面前,从来都能表现得很放松。
然而今天她没从导师脸上看到往日慈爱的笑容,这让她下意识的吐了吐舌头,表现得老实了许多。
“露西,放弃你可笑的度假计划吧,不要在浪费你的天赋了。你知道在你度假的时候,那个宁为做了些什么吗?”约翰·威尔逊严肃的问道。
“宁为?”露西·罗恩诧异的问了句,脑海中开始浮现这个恶劣的华夏男人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