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传令声响起,一名使者被引领着走进了奉天殿。此人正是秦国的使者辛宜。
原本,辛宜作为战胜国的使臣,是打算摆出高傲的姿态,试图在这次和谈中狠狠地拿捏乾国,以获取更多的利益。
然而,他未曾料到郑、卫、应三国的使者会意外出现在长阳城,这一变数让他不得不重新审视局势,谨慎行事。
辛宜行礼后,便直截了当地进入了正题。
他开口道:“贵国太上皇,趁我大秦皇位交替之际,不顾两国世代交好之友谊,悍然率兵入侵我国。
幸天佑我国,我大秦将士勇猛,竟一战大获全胜,还俘虏了你们的太上皇。
然而,我大秦皇帝宅心仁厚,不愿两国长久交战,使百姓饱受战火之苦,故特地派遣我来前来和谈。”
大殿内的文武百官闻听此言,无不面露喜色。
他们自从得知秦国白启从上庸关撤军后,心中的重压便稍稍减轻了些。
然而,一直没有正式的和谈,使得他们始终无法完全放下心来。
此刻,听到秦国主动提出和谈,群臣们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且还是秦国主动遣使和谈,只有舆论引导一番,那就是我大乾天威,逼得秦国不得不低头求和。
只要这事办成了,那这其中的功劳,参与的群臣自然都有份。
你好我好大家好啊!
在场的群臣都相互间投以会心的微笑。
一群老狐狸,只要一个眼神,一个表情,就能互相明白对方的意思。
当然这个秦国使者的话也不是让他们全都满意。
比如什么叫做“俘虏了你们的太上皇”?
俘虏?什么卤煮?
好好的和谈,提这些不相干的干什么?
会不会说话?
就有大臣站出来,义正言辞地说道:“秦国使者,你休要妄言!我大乾太上皇只是西狩,做客秦国,岂有俘虏之说!”
此言一出,立即得到了众多大臣的附和。
“只是做客而已,太上皇与秦国太后是一母同胞,太上皇只是去看看胞姐而已。”
“对对对!”
他们都知道,要是真官方承认太上皇被俘虏了,那还谈个屁!
这件事情只能硬着头皮不认,哪怕铁证如山,证据都甩在了脸上,也不能承认,必须一口咬定太上皇只是做客秦国。
他们这些读书人讲究的是一个“主辱臣死”的气节,皇帝受辱,他们这些,作臣子的就应当效忠而死。
所以,为了同时保住自已的性命和气节,太上皇绝对不能是被俘虏的。
况且群臣也清楚,太上皇本人也不会承认自已是兵败被俘的。
他老人家上了年纪,若真的背上兵败被俘的名声,说不定哪天一个抑郁,就直接噶了。
太上皇也要为自已的身后名考虑,不愿留下这样的耻辱。
如果他承认自已兵败被俘,那以后的大臣会怎么给自已定庙号?
徽宗?钦宗?
能有个“英宗”的庙号就一已经谢天谢地了。
总不能直接叫“堡宗”吧。
所以,打死不承认,俘虏什么的,根本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