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谷浑就是toghosun
而这些发音和当时的鲜卑语是不是相同的呢为什么这里指出的蒙古语和弱落水的发音如此相同呢难道蒙古语完全继承了鲜卑语
慕容廆是不是sira-kha或者
sira-uren
吐谷浑是不是toghosun
吐谷浑我们今天就不去考证了,以后说吐谷浑的时候再说吧。
我想我们先不要马上下结论我们再来看一段史料:
晋书。慕容氏载记。慕容廆传云:慕容廆字弈洛环
哦,原来慕容廆的字才叫弈洛环,字是不可能的,大家都明白,小名才是真的,而弈洛环就是弱落水的谐音,也就是说如果慕容廆当时还没有被冠以慕容这个族长名号时,他就是廆,跟他的父亲涉归,祖父莫护跋一样,游牧民族是没有姓的,廆才是他的名,那么加上的小名,弈洛环,也就是弱落水,我们完全可以叫他为弱落廆,
那么这种奇怪的语法,有没有现代的近似语法,我本来是把这段删掉的,因为太过复杂,也很容易被攻击,但是这是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一起讨论的
譬如河南人,大家知道燕在河南有很多政权,很多人就留了下来,而根据考证和我亲身的体验
我发现
如果你娶了河南人的女儿
她的名字或者小名叫兰兰的话
那么他们称呼你就是
兰兰女婿
你的老丈人跟别人介绍你的时候,就是兰兰女婿
而不会说我的女婿
或者我女儿的丈夫
久而久之,我们甚至以为弱落廆就是慕容廆的发音了,这种谬误这大概就是一直困扰我们所有史学家的痛苦之处。这是我的独家之言。
也就是说,一旦当时16岁左右的弱落廆继承了涉归的位置,成为慕容部的首领,那么大家要怎么称呼他应该就是慕容廆吧,而不会是慕容的廆或者慕容的弱落的廆,然后再加上慕容内部人的叫法和外族对慕容首领廆的叫法,让这一个弱落廆和慕容廆就从此混淆在了一起,久而久之,以讹传讹,反而倒成了许多历史学家之间争论的鸿沟了。
而蒙古也就是室韦,公元311年时称为失韦,魏书上有记载,我就不复述了,他们都是东胡语系,也就是说,蒙语和鲜卑语是很相似的,鲜卑也是从大兴安岭那边慢慢迁移过来的。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用蒙古语,通古斯语,土耳其语来作证,土耳其语被许多史学家引用来和古代匈奴的语言做对比。
然而学者们对于用现代满语,蒙古语去判别附会古代的语言,很多时候是有不合理的,因为语言的变迁甚至语系的变化都会产生误解,那么我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的对不同时代的史书进行对比,然后根据当时的语言和留存下来的其他语言综合来做判断,接下来的考证我会使用到。
那么既然大家翻译的时候针对性发生了错误,全集中到翻译慕容廆小名弱落水上去了,那么当时的慕容二字的发音到底是什么呢
近代学者们按照晋代的古音对魏志,后汉书,东夷传上面的记载进行考证,结果发现了一个值得商榷的地方,就是根据这些书,他们把朝鲜半岛的一些国家称之为:辰韩,马韩
而宋书。倭国传中记载倭王武自称“倭,百济,新罗,任那加罗,秦韩,慕韩七国诸军事安东大将军倭国王”这些记录中,发现了当时的慕韩就是马韩,只是因为时代的不同和民族融合的进展,发音也有了一些变化。
然后根据严格的语言文字的考古,宋书时的慕字应该读ba或者a
然后学者们又在魏书。官氏志的记载上发现了“莫舆氏改舆氏”
接着学者们又看到陈毅的魏书。官氏志。疏证上说道:莫当为慕,声之误也
史炤的资治通鉴释文云:慕舆代北地复姓,本慕容氏,音讹为慕舆。
也就是说莫舆就是慕容的发音讹传。
那么后世为什么确实有慕容和慕舆这两个不同的姓氏存在并且各自分家呢
而其实这种情况在十六国时期是很普遍的,也就是嫡出和庶出之分,譬如拓跋和秃发,拔拔,大夏的赫连氏和铁伐氏,都是王室是拓跋,支系为拔拔,王室为赫连,支系为铁伐,王室为慕容,支系为慕舆,而拓跋与秃发之间的关联就更神秘了,而这些姓氏之间的隐秘,不是今天慕容氏姓氏考证的内容,我就先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