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伤寒杂病论分为 >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页)

第2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第3页)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65)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方:

苓半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大枣十五枚,擘

右四味,以甘澜水一斗,先煮茯苓,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作甘澜水法:取水二斗,置大盆内,以杓扬之,水上有珠子五六千颗相逐,取用之。

(66)发汗后,腹胀满者,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主之。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方:

厚朴半斤,炙,去皮生姜半斤,切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人参一两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心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桂枝三两,去皮白术甘草各二两,炙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68)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

芍药甘草附子汤方:

芍药甘草各三两,炙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三服。

(69)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燥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茯苓四逆汤方:

茯苓四两人参一两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

右五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70)发汗后恶寒者,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与调胃承气汤。

(71)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五苓散方:

猪苓十八铢,去皮泽泻一两六铢白术十八铢茯苓十八铢桂枝半两,去皮

右五味,捣为散,以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如法将息。

(72)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73)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茯苓甘草汤方:

茯苓二两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生姜三两,切

右四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74)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75)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76)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