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上海王国维之死 > 第12章(第2页)

第12章(第2页)

洋人要做什么,他至少得装个百依百顺。这时他反而羡慕起那些政客,起码嘴上可以把打倒帝国主义喊得震天响。

“好好,外国流氓跟我玩,是给我面子,我们就玩。禁就禁!先禁娼——不,轰动一点,先禁唱!”他看着桌上新收门徒的名单,对余其扬说,“要闹,就闹得热闹一些。”

一点不错,她想,就是这个陆家嘴渡口。当年——六年前,她和新黛玉在这儿等着上渡船,隔着黄浦江看上海外滩。江那边的世界,充满了无穷尽的幻梦,那个十五岁的少女,有着每个少女都有的纯洁,纯洁得一文不值。就像这眼前的上海天空,没有川沙渔村那么蔚蓝,烟囱如林喷云吐雾,又怎么样?

跟着她来的几个农村衣着的少男少女,正激动地看着外滩景致,抢着说话。上轮渡的人扛着挑着行李,叫孩子叫亲娘的,喧嚷声一片。

她回过头训斥他们:“看好行头!这里人多手杂。上海是轮到你们享福的地方?”

看着他们冷静下来,她脸色才温和了些。

从黄浦江口,一直到江南造船厂,绵延几十里,每日轮回不停的国际船舶展览会,开了一百多年。世界上有几个港口,能像这样一线排开如此壮观场面?

不用说她手下那些刚从乡下来的少男少女,任何一个新来乍到的人,船行黄浦,从吴淞口一直到十六铺码头,都会惊心动魄地看上两个多小时。看这个大展览是绝大的享受——这海口之河,这世界走进中国的窄门,人工的钢铁奇景。

铁船庞大的铁壳边添油漆边生锈,远不如木壳篷帆的舟楫。上海本就是不自然的,它是人为的一切集中之地,是不自然的一个大堆集。

她到上海,就是把“自然”如晒黑的皮肤一样脱掉,做一个上海女人,就是变成人工斧凿的艺术。

现在她必须把这一切教给这些少男少女,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在不自然中自在。

她转过脸来,背对江水。阳光正好照在她的身上,她举起手挡住阳光,眼睛还是眯起了一些:这是一个美貌的少妇,才二十出头。六年过去了,她长成了一个端庄优雅、个子修长、丰乳细腰的女子,依然那么引人注目。当时只是青春必定捎带的礼物,现在却是成熟的自然。

十六铺,东临黄浦江,是水陆货运交通中心,西接上海旧城城垣。

冬春未暖之时,却是航运淡季,那些轮船公司的售票员拉客人,也从码头拉到了这儿的菜场:

“乘‘朝日丸’,外送牙膏一支,肥皂一块。”

“买一张‘拉弗里’,送毛巾一条,枕头一对。”

不远处是个菜场,自清晨起,卖的与买的都吼着。人声鼎沸,喧闹得像个活鸡笼子。

她耐心地等着菜场早市空出来。人空了,气味依然:菜场充溢着腐酸臭味,满地狼藉,鱼腥的鳞片还粘在菜摊板上,捡菜叶的乞丐踩在黑乎乎的垃圾上,还在忙着。这是她的戏班开始摆场的时刻。每天这时候,她整个神经都会束立起来。她手下一批年轻徒弟,各施其责,摆起摊子,打锣的打锣,敲鼓的敲鼓,她站在中心。

她做村姑打扮,但一眼就看得出是这个班子领头的。她涂上口红,脸本来就水灵,加上几个假首饰,鬓光钗影。这扮相,吸引了许多行人。打起板鼓唱的都是浦东乡下的小调,号称“东乡调”。唱的歌词更让人驻足,很多人乐得大笑,又引来一些人:

瓜甜藕嫩是炎天,

小姐情郎趁少年。

纱橱鸳枕,双双并眠;

颠鸾倒凤,千般万般。

小阿姐道,

我搭情郎一夜做你十七八样风流阵,

好像栽了蚕条又插田。

摊前的一块旧旧的蓝布上,扔了一些铜板。

她唱累了,就让徒弟接着唱,自己靠在摊后,担忧地看着天色。

这边乌云聚集,另一头却亮得可怕,天斜斜歪歪。

突然下起雷阵雨,好不容易聚集的几十个观众统统跑散,戏班子只得赶快收起简单的行头,拾起观众在蓝布上扔下的几个铜板,躲进菜摊棚下。

她还在原地没有动,豆子大的雨点打在她的头脸上,眼光四周扫一圈的工夫,身上全是雨水。这春天尚开始,衣服淋湿贴着皮肤,又冷又不好受。徒弟们叫她,她似乎没有听见。

打着雨伞的行人从她身边走过去,看着这个不怕雨淋的怪人。坐在马车里的富家女趾高气扬,鄙弃地看着这个比叫花子好不了多少的唱花鼓的乡下人。不,她到上海来,不是为了忍受又一次侮辱的,不是为着考验自己的耐心的,更不甘心做一个街头卖唱者。这种摆地摊生意,上海俗称“敲白地”,比起走街串巷的跑筒子,还算高一等,但还是靠行人施舍,勉强混个半饥半饱。

她跺了一下脚,跑向菜摊棚,对在里面躲雨的徒弟们说:“今天不唱了,雨一停,你们先回客栈,不要乱走。”

她转头就走。几个小姑娘冒雨追上来叫:“你上哪里?”

“我去借钱,我们非进剧场子不可!”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