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重返1977军工强国 > 第424章 动静(第1页)

第424章 动静(第1页)

1979年京城的二月,堪称戏曲界的“早春二月”。

因为在这个月,大多数政策的颁布都是为国粹艺术松绑的。

2月3号,为纪念人民艺术家老舍诞辰八十周年,首都文艺界和各界人士一千多人,举行了老舍作品纪念演出活动。

同日,吴晗编写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由京城京剧团重新公演。

2月11日,文化部决定将首都京剧团交由京城市政府来领导,与市京剧团合并,成立京城京剧院。

2月14日,“运动”中逝去的原国家评剧院演员“小白玉霜”追悼会,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礼堂举行。

这一切的一切,都标志着戏曲界的工作方向逐渐开始回归正常。

戏曲艺术的春天来到了,名角能够重返舞台了,老戏、老剧目也能够重见天日了。

于是这月起,京城乃至全国的各类戏曲剧团都闻风而动,各自上报打算复演的剧目。

戏校,剧团里,也很块就传出了诸如《四郎探母》、《铡美案》、《空城计》这些为人所熟悉的唱段唱腔。

像早有准备的“北方昆曲剧团”一下上了《紫钗记》、《西厢记》和《十五贯》三部老戏。为此得到了上级充分的表扬和肯定。

可同时,却也把拿总的副团长王莜忙的不可开交,把主演霍小玉和红娘的俞宛妤累的够呛。

就连老苏的活计也有点喘不过气来,他的工作骤然一下多了起来。每天晚上回家,都得点灯熬油地赶着缝制。

但对此,渴望能重新听到吹拉弹唱的老戏迷们却都是欢欣鼓舞,万分期待。不断有人来信来电打倒剧团,或是托认识剧团的熟人去询问,到底何时才能上戏。

就连洪禄承和王蕴琳也提前跟老苏垫了话,说好俞宛妤第一场复演老戏,让老苏一定得给他们留票。

可大部分人一点没想到,就在全国人民刚刚沉浸在这歌舞升平的气氛之中的时候,本月,共和国居然还对外宣战了。

2月14日最高上层突然下发通知,决定要对我们边境上那个南边的小国采取军事行动了。

这时通过广播、报纸的全方位宣传,我们的老百姓才惊觉,敢情过去和我们站在同一阵营的那个小兄弟是个白眼狼。

白吃我们的援助,白拿我们的物资不说,还迫害驱逐华侨,祸乱我们的边境安宁,残害勒着裤腰带给他们扶贫的老大哥。

这帮黑瘦干巴的兔崽子,一点不值得可怜,饿死活该!喂条狗还知道摇摇尾巴呢,说他们禽兽不如恰如其分!

于是众志成城,群情激愤下,2月17日,我们的子弟兵被迫自卫反击,迅猛发出了惩罚性的铁拳。

对这件重大事件,洪衍武身边的人除了气愤和抨击以外,也别无他途为国尽忠了。顶多背后问候一下黎笋和武元甲的女性亲属们。

闹腾动静最大的只有杨卫帆。这小子蔫有主意,还真是胆儿肥,来实在的。

他不声不响,竟突然呈递了转陆军作战部队的申请,主动要求上前线去杀敌。

他的打算,是自己是杨耀华的儿子,将门之子倍受关注。父母再能管制他,在报效祖国这件事上却不好反对,自然就得放行。否则跟基层部队怎么交代呢?

还真别说,事情似乎跟杨卫帆筹谋的一样。尽管妈哭了一气儿,爸也发了火儿。哥哥姐姐们背地里都说他傻。可他还是顺利地接到上级批复的调令。

于是临走之前,他就请洪衍武和陈力泉一起吃了饭,告诉他们自己要上战场了。席间既有运筹帷幄的意气风发,又颇有些相见无期的感慨唏嘘。

说真的。作为洪衍武来讲,爱国是爱国,可自己哥们儿要真去面对枪林弹雨,他心里也别扭。也担心。

可吃了喝了之后,再一听说具体情况,他反倒踏实了,认定了杨卫帆去不成。

因为这小子的父母是反对的,小家雀又怎么可能斗得过“老家贼”?明面上不成,能来暗的呀!

所以他当场就只有笑嘻嘻地预祝杨卫帆马到功成了,一通恭维和吹捧,把这小子夸得心花怒放的。

可实际上呢,还就是跟洪衍武想的一样。

杨卫帆去部队报道,还没几天就因“保管不利,丢失弹药”犯了错误。根本就没上战场,中途就被遣返回来了。

官儿降到了副连不说,还不得不带着一个排的士兵,被调到京郊去给“总后”一个干休所看大门去了。

这就是他家里对他的惩罚!

在这次报道临走之前,洪衍武和陈力泉自然反过来做东又给杨卫帆饯行。

他们在席间笑称,让他“安心养老”,说他们有空回去看望他的。

可没想到,郁闷之极的杨卫帆却没一点幽默感。那天,他把自己给灌高了……

想上战场的人去不了,不想去的人却又不得不去。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