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大地春回打生肖 > 第八十章 初近左良玉(第2页)

第八十章 初近左良玉(第2页)

此时的李平早已不再左看右看,他正好了自己的仪态,检查了一下腰刀的朝向。

听到那姓张的甲兵轻声“将军可自去了”后,他立即将盔帽取下交于那甲兵,然后扶好刀急忙快步向厅中走去,一进门口,就立即跪倒行起了大礼并高声报名。

自从进门后,李平的武器就一直没有被收走,这让他非常吃惊。他也小声问了那张姓甲兵,却得知左良玉已有言再先“亲信之人,不用如此”。

李平这才出于尊敬脱了盔帽,并认真的检查腰间的刀柄朝向。要知道,在这个时代,刀柄的朝向是非常重要的,刀柄朝前利于拔刀,属于攻击准备,为大忌。

清代莽古尔泰和皇太极一次争吵时,一时兴起,做了个小动作,把腰间佩刀的刀柄转向前,这可是属于拔刀前的一个预备动作,可以更方便、更快的把刀从鞘中抽出,这对于当时的武将莽古尔泰可能只是一个习惯性动作。结果他的胞弟德格类伸手就打了他一拳,说:“你的举动,实在不成体统。”

粗鲁的莽古尔泰还不明所以,开口就对他弟弟骂到:“尔为何拳殴我耶!”说着对他弟弟(不是皇太极)大有拔刀之势,德格类可清醒的很,立即上前把莽古尔泰推了出去。这时,在场的大贝勒代善也看不下去了,责备道:“与其如此悖乱,不若死矣”。

冷兵器时代特有的禁忌和礼仪,这刀柄的朝向可不是一般的事,这也是那时代的画中普遍刀柄朝后的原因。左良玉虽然允了李平带刀入内,但在小节上,李平可不想犯没必要的迷糊。

随着李平的高声报名刚落,厅堂中马上响起了左良玉爽朗的笑声,“看样子,这是伤好利索了!果然是一员虎将啊!”

“托将军的福,小的伤完全好了,没问题的。”李平继续低头答道。

“很好!好了,起来吧。”左良玉继续道。

李平起了身,抬起头往上看时,发现左良玉正盯着他看,他有些不自然,但还是继续正了头也平和的看向左良玉,并让自己尽量显得从容一些。

但不知为何,他总感觉自己的腿有些抖,心里也有些莫名的紧张,眼睛始终无法聚焦于某一处,但好在盔甲让他的身体坚硬了许多。

“听你的口音,似乎辽音很重啊?”左良玉虽眼睛仍然盯着却和气的问道。

“小的本是山东蓬莱人,幼年父母双亡,后跟着乡人流落到辽东,在辽东辗转数年,故辽音重些。”李平作揖道。

这些话都是李平和赵进很早就商议好的,两人从军多年,早已习惯了普遍话,尤其李平还是东北人(东北很多地区的口音还是相当接近普通话的,因为主体人口都是后迁入的,属于大杂烩,很难形成独有的乡音,像赵本山那种重口音的地区并不普遍),口音这东西不仅仅是不好改的问题,别的地方方言他也不会啊。

不过好在普通话是以华北地区的官话为主,而华北地区的官话又因满清的入关和统治更接近于15世纪的辽音,这就很好解释了李平的口音问题。

在这个时空,因只有李平和赵进同出一军,所以,他们也告之史明等人,有人问到两人出身,只说不甚了解就是。

但赵进的剧本估计早说将出去了,毕竟他天天在左梦庚眼皮子底下,别人不问他也得说。只是有些奇怪竟没人摸他李平的底儿么?还是根本就不屑于摸?

“那又怎去了杨总督那里当兵?”左良玉边上一个将领突然插口问道,这人满脸的好奇。

“仗打得太凶,一直找不到安稳的落脚之处,同去的乡人死的死、散的散,最后只好跟着余下的一个同乡兄长到了保定府,还是找不到活路。最后和人打架抢食的时候,被一个百户大人看中,这才有了饭吃。”李平面向此人也是作了个揖,然后继续按剧本说着。

不过毕竟不是自己的亲自经历,还是有些不熟,有点卡,但厅中众将也无人在意,都当他是紧张的。这剧本与这具身体原主人的经历定然是完全不同的,但李平要的是让自己尽可能的合理一些,否则哪怕世道再乱,一个不能自圆其说的人也很难得到别人的信任。

“原来竟也是个孤儿!”左良玉一时竟抚须长叹起来。李平设计自己的剧本时真没想过要和贴合左良玉的经历,这完全是凑巧。

“听说你还通些文墨?家境想来也曾不错,这世道,唉!读过兵书吗?”左良玉再次问道。

“小的记忆中,好像当年家中还好,有肉吃,有书看。但那时太过顽劣,四书五经实在读不进去,倒是看了不少杂书。兵书好像也大概看过吧,但都是瞎看,当时字认得不够,名字也没记住什么,只看了些热闹。现在用时真悔恨当年的顽劣。”李平一边说着一边让自己显得很懊恼的样子。

“哈哈哈,不错了,小子。小小年纪,忠义果敢,又粗通文墨,还懂得练兵之道,不愧是戚武毅(戚继光,卒谥武毅,山东蓬莱人)的同乡啊!果是少年英雄!”左良玉大声赞赏起来,周围的几人也频频向李平点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