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汉祚高门男主的妻子是谁 > 1351 救援之计(第1页)

1351 救援之计(第1页)

麻秋虽然将整个邺地防线经营的颇为扎实,但也谈不上是水泼不透、禁绝南北,特别是小规模的游骑斥候往来,只要小心一些,仍能通行无碍。

特别是枋头谢艾最近这两年于军务上虽然乏甚兴创,但却加重了抚慰的力度,哪怕是在羯国经营的防线背后,都不乏晋胡民众愿意充当王师耳目。

正因为有着这样翔实周密的情报网络,谢艾才能每每料敌先机,抓住敌军露出的破绽而予以针对性的打击。

否则就算枋头王师实力要远胜过邺地的羯军,但也不可能常年整部的待战不懈,这对人力、钱粮的损耗都太大,会令枋头成为一个销金的无底洞,战略上的优势也将会因为太过高昂的损耗而被消弭得聊胜于无。

更何况,此前西线战事吃紧,中原各部都有抽调,与枋头互为依存的河内韩晃所部此前也回撤防守河洛。

当时枋头的兵力已经落后邺地羯军良多,而且来自行台的援助也有所削减,但就算如此,谢艾仍然没给邺地的麻秋以可趁之机、有什么逆转局势的举动,始终维持着一种压制的状态。这当中诸多高超手段难以细数,而来自情报上的支持则绝对居功至伟。

所以在奋武信使还没有到达枋头传信求援之前,谢艾已经先一步知晓奋武今次北行种种。而在刚刚收到这一消息的时候,谢艾整个人都是神采飞扬,忍不住击掌赞叹:“江东幼狮,诚是壮哉!”

奋武军此功,的确值得夸耀,以不足三千的微弱之众,直扑敌国腹心乃至于攻破都邑宫禁,擒捉诸多宗亲贵眷,满载而归!此等功事,无论是永嘉之后乃至于永嘉之前,甚至于中朝一统、结束三国乱世的过程中,都没有发生如此夸张的战例!

而谢艾所以闻讯展颜乃至于激动得有几分变色,还有一点则就是这件事足可成为一个标志性事件,能够推动王师之后经略河北的步伐有实质性的突破!

谢艾这些年在枋头,真正军略战术上的显露还不太多,这一点与青兖地区的沈牧不乏类似。他的精力除了经营枋头这座要塞本身之外,主要还在于招抚河北生民游食。虽然成果也可称是卓著,但作为真正的主持者,谢艾是清楚当中有着大量不必要的冗余手段。

此前王师招抚河北生民,手段主要有两个。

一者是王统大义,这一点对地方上的乡势门户或者世族名流或还有些用处,但作能产生的感召力也有限,顶多是让王师在施略种种能够占据一个道义上的优势。反倒是那些此前对此并不怎么感兴趣的游食伧民,由于深受羯国暴政之害,这几年反而渐渐意识到正统大义的价值所在。

至于第二点,则就在于王师的强大。河北之地,适乱日久,生民更加惯于慑服于强权而非所谓的王道之治,听命于强者、受其奴役压榨,已经渐渐成为一种普世认知。

所以谢艾在招抚过程中,除了始终高居王统大义的旗帜之外,便要不断向外展示宣扬行台的强大。

强大与否,落实在最直接的表现上,那就是战争的胜负。但是行台大的战略方阵自有大将军框定,谢艾的诸多行为也只能在这个框架之下施行,并不能擅自逾越。

对于河北民众而言,他们能够感受到行台王师的强大,还是旧年包括中原大战的两破邺都。虽然之后枋头方面也取得几场战斗的胜利,但那都是区域性的战斗,乏甚大范围的影响。

至于行台在陕西、陇右各地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对于河北民众而言,则太遥远,即便是翔实以告,他们也根本不能理解这些辉煌战果对南北势力的消涨与天下大势的影响。

所以对最普遍的河北民众而言,行台王师在中原大战、攻灭石堪之后,便陷入了一个长久的低迷,没能乘胜大进于河北,必然是因实力不济所导致的。

至于王师再怎么宣扬他们的强大,在许多河北人看来也是不可尽信,毕竟最基本的一点,如今的河北还掌握在羯国手中,他们仍然要承受羯主石虎的暴政压迫。若行台王师果真强大无匹,何不直接驱走贼虏,将王道仁治拨于整个河北境域?

因此在招抚的过程中,谢艾时常要遭遇此类的质疑,尽管目下的形势就是南强北弱,羯国渐有要被箍死于一隅之内的趋势,但民众们是看不到这一点的。他们不能勇于响应王道号召,仍然枯守残破乡土,便难免要被羯国继续压榨,成为其负隅顽抗的资本。

而沈云这一次,直捣羯国王都,是用实际的战例行动向整个天下证明了行台王师之强,已经绝非苟延残喘之羯国能够抗衡!

这一场战事,胜过千言万语,河北各地生民在闻讯之后,自然能够判断出大势的强弱,即便他们受限于种种原因,不能即时归义为社稷所用,但在之后面对羯国的暴虐压迫之后,绝不会再只是逆来顺受的被动接受,肯定要有所抵触乃至于反叛!

但是在兴奋之后,谢艾也飞快的意识到奋武军归途之凶险,这一点无需旁人再敦促说服,谢艾自己便已经有了决定:“无论付出何种代价,必要盛迎奋武凯旋之师!”

在公,奋武军大功归国,只有安然返回,才能将王师军威壮胜渲染到极致。在私,谢艾从凉地一介寒儒成长到如今能够定势南北、名满天下的大人物,全赖大将军信重提拔,若是坐视沈云被羯军围歼而无能施救,又有什么面目再去回见大将军?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