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战国明月为什么不更了 > 第21章 邯郸古来佳丽地(第1页)

第21章 邯郸古来佳丽地(第1页)

赵奢曾经说过,当世城池的规格,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一般是大郭套小城。但邯郸因为地形缘故,构造有些不同,赵王城在西南角,郭城即眼前的“大北城”,位于宫城的东北,面积比赵王城大许多,周长十六里,呈不规则的长方形。

明月一行人是从邯郸的北门进入郭区的,城池外有厚厚的夯土墙垣保护,墙高八丈,城门洞开,上方有一座驻扎着兵卒的高耸城楼。因为近来秦国伐赵,为了防范无处不在的秦国间谍,所以门禁把关有点严格,城外排着长长的队伍。

但他们只要亮出赵国王室旌旗,城门官们便无不点头哈腰,躬身相迎。轻轻松松入城后,回过头,城门官们依然在那里盘问检查入城的带剑士人、皂衣商贾、粗手粗脚的农夫农妇,甚至还有拉着一车竹卷的游士。

“特权阶级真是好啊……”明月感慨良多,前世的他哪受过这待遇?

等驷马大车驶过邯郸北门后,明月便步入了这如同古朴画卷般的战国大都会。

以前的长安君虽然来过邯郸,但记忆已经十分模糊。穿越后,在过去一个多月里,明月曾经在赵王宫的台榭上不止一次朝这边眺望,昨日站在紫山之巅,更是俯瞰过邯郸全貌,只是如今日这般慢慢驶过,还未有过。

“然邯郸亦漳、河之间一都会也。北通燕、涿,南有郑、卫……”

心里默念着后人对邯郸城的评价,明月从车上站立起来,打量眼前这座万雉大城的内部模样。

……

赵国之所以会以邯郸为都,除了规避战国早期魏国强大的锋芒外,也因为邯郸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处于太行山东麓的南北大道“午道”上,又位于“太行八陉”之一的滏口陉以东,工商业发达,人口众多,发展到现在,拥有不下三万户,十多万人口。

如此也造成了邯郸城内有些嘈杂和拥挤,明月尚未从城门下的昏暗缓过神来,无数热闹的声响已喧嚷入耳。

放眼望去,街巷两旁,无数简陋的茅草民居挤在一起,其中夹杂着小康之家的瓦屋小院,至于能盖得起两层楼的豪富之室,都集中在渚河南岸。因为临近午后,一些人家已经飘起了袅袅炊烟,远远看过去,白烟竟遮蔽了邯郸三分之一的天空,他们烧的大多是木柴,是从邯郸城外的紫山等地运来的,每日消耗极大……

除了居民区外,作为黄河以北的商业手工业中心,邯郸城内还分布着九个市场,供来自天下各地的商贾贸易用。山西的竹、彀、旄、玉石;山东的鱼、盐、漆、桑麻;来自遥远的江南楚地的楠梓、姜、桂、铜锡、橘、丹砂、玳瑁、珠玑、齿、革;北方代、碣石的马、牛、羊、旃裘、筋角;更有安邑的枣,燕国的栗在这融汇交易。

市肆之外,冶铜、冶铁、制骨、烧陶等手工业作坊排列十分密集,金、革、木、漆、车等百工在这里劳作,叮叮当当的敲打琢磨声响彻里闾,不时有呛人的味道传出。

炊烟,汗水,冶炼废气,拉车牛马随地排下的粪便,加上各个里坊露天茅坑里散发的恶臭混杂在一起,古代城市的味道真是不太好闻,路过工坊区时,明月已经忍不住皱起了眉,用袖子遮住鼻子。

这跟现代人想象中的古典城市差距有点远,不过也在他的预料之中,到了中世纪,欧洲的巴黎、伦敦等城市也是这般肮脏恶臭。

好在赵国官府也是注意市容的,至少在穿邯郸而过的中轴大街上,小贩的摊位全部被赶走,也不允许扔垃圾。

“因为赵国的律法规定,弃灰于主街者刑之!”舒祺当长安君久居宫中不知道,还专程向他解释。

据舒祺说,这还是赵武灵王乔装打扮去秦国都城咸阳回来以后颁布的法令。的确,相比于人口成分众多,偏重于工商业,管理起来有些混乱的邯郸。被律法牢牢约束,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咸阳城可规整干净多了。

这也是邯郸,乃至于赵国与秦国不同的一个地方,赵国工商业发达,让都市看上去更加繁华,也能短期内获得大量财富。但过于偏重工商,却导致农业积极性不高,大量农业人口进入城市谋生,无法被牢牢束缚在土地上,间接造成了赵国兵员缺额和粮食缺口。唯结果论的话,比起秦国那朴实无华的“耕战”国策,赵国还是差了许多,看似热火烹油,实则极其脆弱。

有一弊必有一利,这也造成了赵地的文化兴盛,和秦国几乎万马齐喑的思想界……除了商鞅和吕不韦这两个外来者,以及进入秦国后专精工匠之术的墨家一系外,整个战国时期,秦几乎没有为百家争鸣贡献过丝毫,秦人本土甚至都没出一个学者。因为禁绝游士,焚毁诗书,只重耕战,秦人的百姓也很少会主动思考,他们只知道服从官府,服从法律,以吏为师,如同一群沉默的孺子牛,俯首效命。在山东六国的士人争论辩难,奇思妙想的时候,秦人选择默默拾起地里的锄头,还有手边的剑……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