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侍读有何看法?”
“我与黄子澄的看法恰恰相反。朝廷首先要调集优势兵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实力强大的大藩拿下!大藩拿下了,剩下的那些小藩实力弱小,必然愈发惶恐不安,朝廷占尽了名分大义,还有大胜之兵威,小藩谁还敢轻捋其锋芒?燕王和宁王一除,我敢保证,余者会自动自觉的向朝廷上表,自己请求削去王爵,回京终老,就算那些小藩敢反抗,可他们的实力太弱,终不是朝廷王师的对手,朝廷一战便可定乾坤!”
萧凡看着朱允炆,坚定地道:“所以,若欲削藩,必先削燕宁二王,二王若削,削藩可以说是成功了一大半了。如此削藩,方可保大明社稷不动摇,皇权正统于建文一脉代代相传!”
朱允炆闻言沉默半晌,他的眉头皱得紧紧的,仿佛在思考萧凡这番话的可行性,稚嫩的俊脸此刻一片成熟凝重的色彩,这个时候的朱允炆,看起来才像是一个真正手握至权,决定天下兴衰的皇帝。
良久,朱允炆抬起头直视萧凡,目光沉静,甚至隐隐泛出几分睿智的光芒,不喜不怒,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
萧凡心中油然而升一股欣喜,这才是他希望看到的朱允炆,这才是大明第二代君王该有的样子,若欲创一个堪比唐宋的建文盛世,皇帝应该有超凡的冷静和智慧,还应该有一个懂得明辨是非,善于选择正确意见的头脑。
“萧侍读,你说的话,比黄先生的有道理……关于削藩一事,你可有具体条程?”朱允炆语气平淡,显然萧凡的意见他是认真思考过后才谨慎认同的。
萧凡一喜,急忙道:“具体的措施是,首先,朝廷兵马不必调动,更不可动小藩,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朝廷军中的军事人才问题,只有培养出一大批军事素质优秀,对大明皇室忠心的中下级军官,将他们分散投入到朝廷各千户所,才能保证朝廷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对我大明的彻底效忠,征战之时如臂指使,如此方可战无不胜,不论解决任何事情,提升自身的实力都是最重要的。”
朱允炆若有所思道:“这就是你曾跟我说过的改革军制吧?兴军备,开武举,办军校,这是你的初衷吗?”
“是的,陛下,这是强国之根本。朝廷强,藩王则弱,北元则弱,藩外万邦皆弱,此消彼长,方可令我大明威震天下,号令宇内。”
朱允炆想了想,苦笑道:“想法是好,可这是抑文而兴武,黄先生他们必然……”
话没说完,朱允炆便摇了摇头,道:“这条先放着吧,我会记在心里,择机而行便是。你继续说……”
萧凡也叹了口气,受人掣肘的滋味,实在很不好受。
“其次便是针对藩王了,我认为,削藩不可妄动,要么不声张,静无声息,朝廷可以各种方式对藩王进行赏赐笼络,并暗示各藩王朝廷国策不变,诸王各守藩镇,朝廷绝不干涉半分,以慢诸王之心,一旦朝廷做好了准备,天时地利人和皆备,那时派一得力大将率大军以最快的速度扑向北平府,以雷霆万钧之势直入燕王府,擒贼擒王,燕王入朝廷之手,北平削藩可以算成功了。”
朱允炆嘴唇蠕动了一下,忍不住道:“萧侍读,你别忘了,燕王还有三个儿子,拿住了燕王,他那三个儿子能眼睁睁看着他们的父亲被拿入京师吗?”
萧凡奇道:“先帝驾崩之前,燕王不是已经派了他的三个儿子进京,现在已快到京师了吗?”
“对呀。”
“那不就得了,他那三个儿子进了京,还由得他们吗?”
朱允炆张大了嘴:“…………”
沉默了一下,萧凡也睁大了眼睛惊道:“你该不会还想着放他们回去吧?”
朱允炆嘴巴立马闭上,神色却有些尴尬,合着他还真有这种想法。
萧凡瞪大了眼睛,目光充满了乞求:“陛下,告诉我……你不会这么蠢的,对不对?对不对?”
朱允炆顿时骑虎难下,干笑道:“……当然,那当然!开玩笑,我怎么会做这种蠢事呢?萧侍读你太小看我了,嘎嘎……”
萧凡释然笑道:“我就说嘛,陛下就算是蠢,也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啊,纵虎归山,哪怕是纵三头小老虎,那也是心腹大患,陛下定然有数的……”
朱允炆继续干笑,目光闪烁不已:“…………”
萧凡也笑,趁着朱允炆没开口,先拿话把他挤兑住,以后黄子澄那帮老家伙再说什么扣押燕王世子非仁义之举这样的屁话时,自己就有底气反驳了。
萧凡继续道:“第三嘛,朝廷现在很有必要派一个钦差大臣北上,向各藩王,主要是燕王表达朝廷的善意,以慢其心,顺便探听他的实力,麾下各将领的为人脾性,察访藩王封地内的民生风俗等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做的,锦衣卫虽然在北平布置了密探,但很多消息没有明面的身份,是很难打听和感觉得出来的……”
这一点朱允炆却是颇为认同,闻言不停点头。
可是,派什么人去呢?
君臣二人大眼瞪小眼,陷入了为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