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清和放下笔,不由问道:“国公爷刚下值?”
“恩。”沈瑄点头,走到大案旁,拿起叠成一摞的底稿。细读一遍,神情渐肃,目光微闪。
“十二郎打算照此递上?”
“国公爷以为不妥?”
“不尽然。”沈瑄放下底稿,看过孟清和抄录一半的奏疏,重新铺开纸,提起一支狼毫,饱蘸墨汁,一笔楷书,字正雄厚却不死板,笔锋隐有锐意,看了多次,孟清和仍是觉得,如沈瑄这般文武全才,当真是生来就为打击人。
“十二郎可曾细想,国朝创立至今,不言北疆南域,应天十八府,天子脚下,文风鼎盛之地,除府州县学,儒学-私-学又有几所?”
孟清和眉头微蹙,陷入深思。
“不患寡而患不均。十二郎不为扬名,一心为国,他人未必这般想。况内附各部多有私心。大批招揽,未必会乐于从命。新设儒学不可取,不若归入北京国子监,增设一科,限定人数。朝中不乏有识之士,如此行之,不需十二郎多费半分心思,”
说话间,沈瑄已放下笔,吹干纸上墨迹,递给孟清和。
“此封奏疏,瑄与十二郎联名。”
接过润色后的底稿,紧蹙的眉头渐渐舒展,越想越觉得有理。
免费发送,打破头争取,本就天壤之别。以阿鲁台和马哈木的思考模式,抢来的才会珍惜。更不会费力思考,背后是否设有圈套。
“国公爷英明!”
孟清和一直觉得计划中有疏漏,却始终找不出来。
沈瑄这番话,正让他如醍醐灌顶,茅塞顿开。
难怪天子不批,换成他也不会同意。
他想问题,还是局限在一射之地。上位者考虑的却是整个国家。随着大明的疆域不断扩充,朝廷制定和实行各项计划政策,必将比以往谨慎百倍千倍。
拍脑袋工程要不得。
热血充头只能在冲锋陷阵时发挥作用,用到治理国家上,绝对是挖坑自己跳。
“十二郎明白了?”
“明白了。”孟清和心情大好,拉住沈瑄的衣领,对着红润的唇角,用力亲一口,“子玉真乃吾之伯牙嵇康。”
暂且不论这个比喻是否恰当,拇指擦过唇角,沈瑄明显愣了一下。
貌似,被-调-戏-了?
孟伯爷不知自己即将“大祸临头”,提起笔,一手严正的台阁体跃然纸上。笔落用印。转过头,不待开口,腰间突然一紧,温热的呼吸擦过耳际。
大红衣袖挥过,紫檀大案上的笔洗笔筒纷纷落地。
背脊贴在冰凉的桌面上,孟伯爷眨眼,再眨眼,明白眼下是什么情景,果断……兴-奋-了。
书房XXX,一直很期待,始终未实现。
十年间,这是头一回!
手臂一揽,撕拉一声。
缩回行凶的爪子,孟伯爷干笑两声,“那个……稍微激-动了点……”
沈瑄挑眉,俯身间,领口微敞。
孟清和咽了口口水,忍了几忍,终于没忍住,一口咬了上去……
冲动的结果,孟伯爷两天没出厢房。
递送南京的奏请,直接由国公爷代为抄录。借此,孟伯爷发现定国公又一项才能,但凡他写出的字,都能模仿出七八分。
天才又如何?再天才,人也是他的!
想到这里,孟清和弯起唇角,趴在枕上,被熟悉的冷香包围,圆满会周公去也。
永乐九年四月,孟清和同沈瑄联名的奏疏递送应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