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革宋笔趣阁 > 第114章 超越感觉的逻辑(第1页)

第114章 超越感觉的逻辑(第1页)

“你们愿意租给我三万亩地?”李鸿钧推开面前的酒杯,讶异的问道。

李鸿钧面前的几名地主都和赵嘉仁这边合作了好几年,虽然只是和李鸿钧初次见面,说话却非常率直。他们愁眉苦脸的说道:“别说三万亩,就是十万亩也行。”

到江北之前,李鸿钧与航海行会的干部都认为在两淮地区租地会非常困难。没想到只是找了之前租过土地的那些地主们开个会,所有地主都愿意把手里的土地租给李鸿钧。面对如此超出理解范围的反应,李鸿钧带着极大警惕问道:“诸位为何答应的如此痛快?”

地主还是愁眉苦脸,语气中都是难受,“想来李先生知道在江南思路推行了公田改革。官府买田给低价,据说给的价钱只有市价的两成。即便如此还不给现钱,而是发些度牒。看官府的样子,也不知道轮到我们的时候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在大宋,宗教场所可以免税,所以大和尚们与道士们的庙产往往很多。度牒与其说是宗教人士认证文书,还不如说是了一种经营许可证。在大城市,每一份度牒都值很多钱。可从地主们所讲的话语中,李鸿钧听出了一种绝望。作为航海行会的干部,李鸿钧能理解这种绝望。就如李鸿钧本人,他知道大和尚与道士们的产业可以免税,但是李鸿钧现在没有,未来大概也不会有出家当的愿望。

这帮地主们也是如此,他们去和尚庙或者道观的目的是求神问佛,求签占卜,是去花钱寻求心理安慰的,而不是自己出家之后利用宗教场所捞钱。术业有专攻,度牒只针对特定的人士有用,乡下的地主们知道该选择种植什么样的庄稼,知道该怎么耕耘,知道自己的农产品以什么价格卖给什么人。可他们并不知道怎么找到需要度牒的特定人士,更不懂怎么把这些度牒卖出去。

又聊了一阵,地主们酒喝多了,话更多。从他们的话里能够知道,这帮地主的确受到了公田改革的影响,影响产生的结果并非是航海行会预料的保守谨慎,得知江南的变化,地主们有些自暴自弃的意思。至少他们今年已经没有继续大规模经营的心情。

见地主说的实在,李鸿钧就和他们签了十万亩租地协议。在这些地主介绍下,李鸿钧又轻松租下了五万亩土地。局面如此激烈,李鸿钧也不敢再自作主张,这帮地主们今年自暴自弃,局面稳定下来之后他们也会恢复以前那种斤斤计较。到时候会出现什么局面呢?这是以万亩来计算的土地,出了事情可就大了。

带了这些租约合同返回福州,李鸿钧发现宋捷竟然也赶回了福州,两位就给赵嘉仁做了个汇报。

土地品质普遍不高,唯一好处就是连片。有些两淮地区比较敏感的地主期待与航海行会有更多合作。他们也希望能够种植棉花获利……李鸿钧的报告可谓和风细雨。

宋捷表示,在一个多月里面,他从日照杀到了胶东半岛的登州。蒙古消灭李璮之后对李璮的部下进行了很残酷的杀戮,李璮两万精锐部下被杀了一万多。除此之外,蒙古趁此机会废除掉汉军世侯的种种特权,他们大概能领点家丁在庄子里面横,出了庄子就得服从官府。

经过这这样的制度重整,地方上的地主与蒙古朝廷派遣的官僚之间出现了极大仇恨。宋捷帮忙杀人之后,得到了四家前汉军世侯的合作。汉军世侯们承诺会种大豆出售,还在登州地区得到了山楂与木材出售的合作意向。

听完宋捷的介绍,李鸿钧惊讶的问:“那些人会跟李璮一样造反么?”

听到这么一个问题,赵嘉仁忍不住轻笑一声。李鸿钧知道赵嘉仁有些看不上这个问题,可他并不理解为何赵嘉仁会这么看。宋捷忍不住挠挠头,答道:“他们要是敢造反,还怎么会请我帮忙杀人。请我杀人,就是因为我不会出卖他们,而且我杀了人就走,当地官府找不出来到底是谁动的手。说到底,因为这些人再没有和蒙古对抗的心思,才要请我动手。”

听了这个分析,李鸿钧心中突然生出些嫉妒。宋哲比李鸿钧年轻,可论起分辨能力大概比李鸿钧强。两淮的地主们可以讲述理由,山东的前汉军世侯可不会讲述他们的内心想法,而年轻的宋捷就能做出让李鸿钧非常认同的分析。

当然,对于赵嘉仁也比李鸿钧年轻的事情,李鸿钧反倒没感觉。在大宋,要是一名进士不如普通人,那才是令人讶异的事情。

见李鸿钧没了意见,赵嘉仁说道:“不管是山东还是两淮,我们就和这些人合作。只要是那些靠劳动赚钱的,都有合作基础。特别是那些愿意种棉花的,我们更要合作。”

这话说完,就听李鸿钧咳嗽了两声。赵嘉仁心念一动,他觉得李鸿钧这明显是不想干的表示。念头一转,赵嘉仁才想起来李鸿钧出发前说过,这次回来之后就不再离开福建路。若是让李鸿钧前往两淮,明显不符合李鸿钧的期待。想到这里,赵嘉仁也不再继续说,而是让大家先继续忙。

两个人里面要继续忙的其实是是宋捷,等宋捷离开,赵嘉仁对李鸿钧说道:“你说过的想留在福建,我答应过,现在就告诉你,不再派你去外地。”

长长松了口气,李鸿钧一颗心终于安定下来。没等他说什么,就听赵嘉仁继续说道:“你留在这里也不能没事干,我有个差事想让你做。”

“什么差事?”李鸿钧问。

“盖房!”赵嘉仁回答的极为干脆。

第二天,赵嘉仁领着李鸿钧到了马尾。在远离江边的高坡上,有一大片土地正在整理。那些整理土地的人看穿着都不像是航海行会的人,因为航海行会的人绝不会还穿一身麻布衣服。即便是穿,也不会穿这么劣质的麻布衣服。那些麻布也不知道多久没洗过,被汗水给沤的十分破败。

赵嘉仁根本不以为意,这些人在他看来就是和城市快速兴建时候的那些民工一样。赵嘉仁并不会不尊敬他们,却也不会特别的重视他们。指着这一大片土地,赵嘉仁说道:“就在这里,我要修建第一片居住区。”

光看已经开始动工的地区,大概就有十分之一个福州城大小,李鸿钧忍不住笑道:“要是这么修,得修到什么年月才能修完?”

在古代,一座城市的兴起需要几十年上百年,短短几年里面根本不足以改变城市的模样。面对李鸿钧这么认真的说法赵嘉仁满意的点点头,:“所以我在江边不惜成本的建了几座水力制砖厂。现在缺的就是烧窑的煤。要是现在还没办法的话,我就要从倭国往回运输煤。”

这话让李鸿钧呆住了。从倭国运煤要跑几千里远,跑几千里远的目的竟然只是要在福州本地烧砖盖房。这思路之新奇,让李鸿钧不知道赵嘉仁是不是疯了。他连忙问道:“难倒烧木头不行么?”

赵嘉仁笑道:“等从倭国运回来煤,我们一算账,你就清楚烧木头是不是划算啦。”

“……校长,我们还是看看要修的房子是什么样的。”李鸿钧决定不要和赵嘉仁对这个疯狂的问题进行讨论,这个问题怎么听都太邪乎了。

两人走了大半个时辰,一路上说着琉球岛和更远的硫磺岛的事情。这两地盛产硫磺,加上来自倭国的硫磺,赵嘉仁这边就不缺乏硫磺。没想到物产丰富的天竺居然奇缺硫磺,这样的矿产分部让前琉球岛岛主李鸿钧不得不感叹‘造化弄人’。

两人此时到了距离学校还有点距离的地方,这里矗立着一栋三层小楼。石块垒起的屋脚,李鸿钧一看就称赞这设计非常靠谱。福州很潮,距离地面越近,潮气越大。进去之后,李鸿钧发现地面居然是木板。那些木板纹理漂亮,伸手一摸,大概是上了桐油的缘故,木板触手处光滑。

房屋里面自带楼梯,抬头看去,几根大梁上架了椽子。顺着楼梯上到二楼,楼板还是刷了桐油的木板。每一层都分了好几个房间。上到三楼,也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上的原因,李鸿钧觉得三楼好像和一楼不同。一楼是湿热的潮湿,三楼则是爽快的湿润。

“这……造一座这种楼得花多少钱?”李鸿钧问赵嘉仁,他已经觉得自己要起这么一座楼。光是这种感受,就已经大大不同。

赵嘉仁并没有说具体价钱,他问道:“你猜猜这些楼板是从哪里来的?”

既然卖这么大的一个关子,李鸿钧觉得赵嘉仁肯定要做些惊人之语。让自己的思维开始扩赛,李鸿钧想了片刻之后就变了脸色,“校长,不会是真的吧?”

赵嘉仁得意的一笑,“就是真的,这些木料是济州岛处理之后的木料。我已经准备建造上万料的大船,这种大船不求速度有多快,只管运输的多不多。到时候一船木料运回来就能给几百上千间屋子铺上木板。你觉得那是便宜还是贵?”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