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抗日从淞沪会战开始 > 第50章 掷弹筒(第1页)

第50章 掷弹筒(第1页)

然而,尽管陈顺超的判断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精准的,但这次他还是稍微心急了些。确实,掷弹筒在平地上的射程可以达到两百米,但战场环境复杂多变,必须考虑到各种实际情况。此刻,日军正位于斜面的下方,而荣誉一团的战士们则坚守在山顶之上。这种地形差异使得掷弹筒的射程受到极大限制。

在斜面上,掷弹筒的射程会受到重力、角度和风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尽管掷弹筒手们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但在这种自下而上的攻击中,他们要想准确地将手雷投掷到山顶的阵地,难度极大。因此,即使掷弹筒的理论射程有两百米,但在这种特定的地形和战斗环境下,能够自下而上地打个一百米就已经相当不易了。

陈顺超或许没有充分考虑到这一点,他过于担忧日军的冲锋力量,因此在日军还在两百米外时就下令射击。虽然这样的决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消耗日军的进攻力量,但也可能让战士们过早地暴露在日军的火力之下。

当荣誉一团的掷弹筒手们扣下扳机,弹雨如同骤雨般倾泻而下,瞬间,日军冲锋的队列中就有十几个士兵应声倒下。他们的身影在爆炸的火光中摇晃,然后无力地倒在泥土上,再也没能站起来。

几乎就在这一片爆炸声响起的同时,原本冲锋在前的日军士兵们像是受到了某种默契的指挥,不约而同地低下身子,匍匐在战场上。他们的动作迅速而整齐,显然在战前就已经受过严格的训练。接着,日军的冲锋队形开始发生变化,由原先的直线冲锋转变为分散的跃进,每个人都在寻找着掩护,试图在火力网中生存下来。

这种转变让陈顺超感到有些意外。他原以为日军在人数和火力上占据优势,会不顾一切地发起冲锋。但眼前的情景却让他意识到,即使日军再怎么轻视对手,也不会轻易地拿自已的性命开玩笑。他们懂得在战场上保护自已,懂得利用地形和战术来减少伤亡。

日军的这种转变让荣誉一团的战士们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这种灵活多变的战术变换主要源于日军极高的军事素养和严格的训练。在战场上,他们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默契和协作能力。原本冲锋在前的日军士兵,在遭遇到我方火力压制后,迅速作出了反应。

只见他们迅速分散,分成了几队,每队都采用了散兵队形,这样的队形使得他们能够在战场上更加灵活地移动和射击。更令人惊叹的是,这些日军士兵之间的默契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当一队士兵朝山顶进行火力压制时,另一队士兵则利用这个时机,从藏身处迅速窜出,奔向稍前方的另一个掩体。

他们的跃进动作不仅快速,而且灵活多变,几乎毫无规律可循。有的士兵翻滚着前进,有的则利用低矮的灌木丛作为掩护,快速跃进。这种战术变换不仅让我方士兵感到措手不及,更在战场上形成了一种巨大的心理压力。

另一方面,不得不提的是日军士兵的枪法之精准。尽管他们身处两百多米的距离之外,且位于对已方不利的斜面下方,但他们的射击却异常准确,仿佛每一颗子弹都带有目标。

山顶阵地上,荣誉一团的战士们原本依托地形优势,坚守阵地。然而,随着日军枪声的响起,他们开始一个接一个地倒下。陈顺超目睹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寒意。他注意到,倒下的战士们几乎个个都是头部中弹,这说明日军的射击不仅精准,而且极为致命。

看着身旁不断倒下的战友,陈顺超的心情异常沉重。

陈顺超深吸了一口气,迅速作出决定。他提起步枪,身体微微弯曲,沿着被炸得坑坑洼洼的交通壕往后跑去。他的动作迅速而敏捷,每一步都尽量保持轻盈,以免被日军发现。

他并非在逃跑,而是在寻找更为安全的藏身之处。陈顺超深知,在山顶阵地上,每一个战士都是日军的重点打击目标。他不希望自已像其他战士一样,轻易地成为日军枪口的牺牲品。

那道战壕,原本是战士们赖以生存的防线,但在日军的飞机和大炮的猛烈轰炸下,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战壕的边缘被炸得支离破碎,内部的土壤也被翻搅得混乱不堪。然而,日军显然还是能够大致判断出战壕的位置,这使得坚守在战壕一线的战士们成为了日军火力打击的重点。

陈顺超明白,自已若继续留在战壕内,无疑会成为日军枪口的下一个目标。于是,他决定离开战壕,寻找一个更为隐蔽的藏身之处。他沿着交通壕迅速后撤,眼睛四处搜寻着可能的隐蔽点。

几分钟后,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藏身之地——一棵被炸断的树桩。这棵树桩被炸得只剩下了一半,但却为陈顺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掩护。

陈顺超紧张地环顾四周,确保没有日军士兵的视线落在自已身上。他迅速打开了自已的水壶,水壶里仅剩的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他小心翼翼地倒了一些水在手心里,然后迅速抓了一把附近的泥土。

他将泥土与水混合在一起,用手指仔细地搅动着,直到它们变成了一种粘稠的糊状物。这种泥土糊可以帮助他掩盖原本的皮肤颜色,降低被日军发现的几率。

陈顺超的动作迅速而熟练,他清楚自已在做什么,也知道时间紧迫。他将搅拌好的泥土糊涂抹在脸上,确保每一寸皮肤都被覆盖。接着,他又取了一些泥土糊,仔细地涂抹在自已的帽子上,使帽子看起来更加破旧且难以辨认。

完成这一切后,他深吸了一口气,调整了自已的呼吸。然后,他小心翼翼地爬出了战壕,尽量保持身体的低矮姿势,以免被日军发现。他迅速躲到了之前发现的那棵被炸断的树桩后面,并探出了自已的步枪。

尽管荣誉一团的战士们火力全开,炮火连天,但在日军士兵极高的单兵素质和出色的小队协同作战能力面前,他们依然显得力不从心。日军士兵们仿佛一个个灵活的影子,在炮火中穿梭,利用地形和掩体不断逼近山顶阵地。

随着战斗的深入,日军士兵们已经闯进了距离山顶阵地百米以内的范围。他们不再满足于远程射击,而是开始掏出了掷弹筒,准备对山顶阵地发动更为猛烈的攻击。

就在这个危急时刻,陈顺超果断地扣动了扳机。随着“砰!”的一声枪响,他打出了第一发子弹。

这发子弹如同精准的狙击,它并没有直接命中正在准备发射的掷弹筒射手,而是命中了正在向射手走去,准备递送榴弹的副射手。这位副射手背着沉重的手雷,眼中闪烁着对胜利的渴望,但就在他即将将榴弹递到射手手中的那一刹那,陈顺超的子弹穿透了他的胸膛。

在战场上,日军的掷弹筒通常是由两人组成的小组进行操作。射手负责装备和发射掷弹筒,而副射手则负责携带和准备榴弹,以及为射手提供必要的支援。这种分工使得掷弹筒小组能够在战场上快速、有效地进行火力支援。

陈顺超在瞄准日军掷弹筒小组时,他原本有机会直接击毙射手,因为射手是小组的核心,击毙他能够直接削弱小组的火力。然而,陈顺超却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他选择了击毙副射手。

陈顺超经过快速分析,决定不直接击毙掷弹筒的射手。他注意到射手正藏身在一个弹坑附近,这个弹坑不仅提供了很好的掩护,还使得射手的位置相对安全。即便陈顺超能够成功击中射手,副射手也有足够的时间捡起掷弹筒,并立即朝山顶阵地发射榴弹。

因此,陈顺超选择了另一个目标——正在奔向射手的副射手。副射手背着沉重的弹药包,全神贯注地前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已已经成为了陈顺超的猎物。陈顺超瞄准了副射手的胸膛,深吸一口气,然后扣动了扳机。

子弹呼啸而出,准确地击中了副射手。副射手的身体摇晃了一下,然后倒在了地上。他的弹药包也随之滚落,散落在一旁。

看到副射手倒下,射手显然慌了神。他迅速从弹坑中探出头来,想要跑回去捡起副射手身上的弹药包。然而,就在他刚刚露出身影的瞬间,陈顺超已经再次瞄准了他。

没有犹豫,陈顺超扣动了扳机。子弹再次呼啸而出,直接击中了射手的头部。射手的身体猛地一颤,然后倒在了地上。他的手中还紧紧握着那个没有来得及发射的掷弹筒。

第三发子弹准确地击中了一名日军军官的胸口,将他瞬间击倒在地。这位军官是如此的显眼,他腰间挎着一把华丽的指挥刀,手上还挥舞着一把被称作“王八盒子”的手枪,这是日军军官特有的标志。

然而,陈顺超却清楚,尽管他成功地击毙了一名日军军官,但这对于整个战局来说,似乎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他知道,一支训练有素的部队在失去指挥官后,会迅速进行内部的权力转移,下一级军官会立即接管指挥权,继续带领部队进行战斗。

日军的战术纪律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他们战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战场上,即使军官阵亡,他们也能够依靠平时的训练和默契,保持队形不乱,继续执行作战计划。这种能力让日军在战场上显得异常顽强和难以对付。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