拐过一处弯道,到达一僻静之地,邵钰有此问。
“你跟笙笙一般唤我便成,”苏希锦也注意到馆中众人奇怪的反应,听他提起,正好一问,“难不成此中还有什么文章?”
邵钰点头,“当时圣上命大人编写《资治通鉴》时,众人惋惜自己不是国子监的学子。后来得知大人要来各馆挑选人才,个个摩拳擦掌,静候佳音。”
“然过了一晚上,口风空前一变,众人态度隐晦。我跟同窗打听,原是上头不让大家与苏大人一起编写史书。否则下次朝廷递补,榜上无名。”
邵钰说完,忍不住问,“你莫不是得罪了什么人?”
能左右朝廷递补之人,非吏部与世家重臣不可。
可要说她得罪了他们之间的谁?苏希锦一时还没想到。
她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编写史书又无关利益,威胁不到他们地位。犯不着因这点事对自己动手。
可究竟是为了何事?
蓦然间她想起上次晋阳途中,在驿站受到刺杀之事。虽说韩韫玉没告诉她是宫中哪位人,但她直觉与此有关。
若史书成,她名留青史,流芳百世,加官进爵,成为侍读……
那人仿佛很怕她升迁。
“我知道了,”苏希锦想明白后,反而不着急了。
邵钰问,“大人要去国子监?”
“不必了,”既然不是他们本意,她也犯不着换人,她要的是能写史书的人,又不是忠心于她之人。
苏希锦心中有了计较,遂将此事放在一旁。反问起他来,“你与笙笙何时结婚?倒时不要忘记送请柬于我。”
邵钰扯了扯嘴角,笑容勉强,“原打算我中了进士,有了正经官职后,骑高头大马迎娶她。可如今……”
同进士,说白了就是贡士,只比举人高一点。
连自己都养不活。
“笙笙并不在意,”苏希锦道。
去晋阳前,她特意见过邱笙笙。对方在衙门过的风生水起,呼朋唤友,好不热闹。
临走时还叮嘱替她保密,不要将此事告诉邵钰。
这两人一个在衙门当差,不愿告知对方。一个在史馆当差,觉得委屈了对方。两个僵持不下。
“我知道她不在意,”只是不愿委屈了她。
“以你的才华,下次必中进士。再加上此次修书之功,定能谋个好官位。”苏希锦跟他分析,“可三年后笙笙就十八了,你当与她商量一番。”
好不容易在一起,别辜负了一番缘分。
邵钰感激她的好意。他并非白身,邵家三代为将,其父之职高过邱家。他因是幼子,不能继承父位,又不屑仰仗父荫。遂弃戎从文,另辟蹊径。
未选到人,苏希锦回到府中,让下人去外面散播一则谣言。
说史书编写人员有限,只有二十个名额。目前已经有人偷递拜帖与她。
之后她就在家中,坐等有人上门。
然等了一下午,没等到编书之人,却等到了一道圣旨。
一道封她为翰林侍读的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翰林院修撰苏希锦贡献舆图,发掘煤矿,改良刚铁,利用厚生,功勋卓著,福及社稷。特晋为翰林院侍读,享五品俸禄,并白银百两,良米五百斛,绸二十匹,四季服饰……”
翰林侍读又一个专为她设立的熟悉官名。
苏希锦跪地谢恩,看这架势,周武煦这是要将她固定在翰林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