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继续说中国古今奇案 > 第85章 谁是李福达(第3页)

第85章 谁是李福达(第3页)

而那些证人的证词,是否能作为案件的核心证据,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更何况,这些证词是否被如实、忠实地记录下来,更是无从得知。这些不确定因素,无疑给案件增添了一层又一层的迷雾。

对于那些身居高位的大人物们来说,无论是皇帝还是士大夫,他们似乎并不在意这些细枝末节。在他们眼中,或许更重要的是权力与地位的稳固,而非真相本身。

第六次会审,犹如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席卷了整个朝廷。这次会审的焦点,竟然不再是张寅与李福达一案,而是转向了另一个更加扑朔迷离的案子。

皇帝一声令下,主审官员全面更换,礼部右侍郎桂萼署掌刑部,兵部左侍郎张璁署掌都察院,少詹事方献夫署掌大理寺印信。这三人自“大礼议”以来便坚定地站在皇帝一边,是嘉靖皇帝最为信任的心腹重臣。他们此次被委以重任,任务只有一个:将那些不听话的朝臣一网打尽,定其罪名。

一夜之间,仿佛命运开了一个巨大的玩笑。原本坐在审判席上,威风凛凛的官员们,此刻却尽皆沦为阶下囚,身陷囹圄。而那些曾经信誓旦旦的主要证人,此刻也纷纷翻案,改变了之前的证词。更令人震惊的是,在马录家中竟然搜出了不少书信,那些原本赞美他敢于“锄奸”的文字,如今却被当作了官员勾结的铁证。

曾经追求正义的言官们,此刻却被打成了挟私报复的小人,名誉扫地。朝廷上下一片哗然,众人都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搞得措手不及。

随后,皇帝一声令下,桂萼等人被赋予了审理此案的重任,并特别指示他们“用刑推究”。手握尚方宝剑的他们,自然不会有任何手软。颜颐寿素日里对张璁、桂萼等人心存不屑,这次他们便借机报仇,对颜颐寿施加了残酷的夹手指酷刑。在酷刑的折磨下,桂萼等人还面带笑容,戏谑地问道:“颜尚书,今日你可服否?”颜颐寿无法忍受这无尽的痛苦,只能连连磕头,哀求道:“爷,饶了我吧!”

当时,京师中流传着一首《十可笑》的歌谣,其中一则便是:“某可笑,侍郎拶得尚书叫。”这歌谣既是对颜颐寿的嘲讽,也是对桂萼等人滥用酷刑的揭露。

在这场审判中,诱供、逼供、屈打成招的行为屡见不鲜。也正因为如此,所有被审官员都无奈地认罪,所有重要证人也纷纷翻供。皇帝想要的真相,很快就呈现在了他的面前:薛良被定罪为诬告张寅,将在秋后被处斩;马录、颜颐寿等审案官员则因故意“入人死罪”,被判徒刑四年;而那些曾经义正言辞的言官们,也因犯下诬告之罪,同样被判徒刑四年。

嘉靖皇帝在审阅完审判结果后,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这份名单上,竟有不少人曾在“大礼议”中公然挑战他的权威,甚至有人还参与了左顺门的哭谏,真是胆大包天。如此一来,朝堂上那些刺耳的声音应该能减少不少,他总算能清静一阵子了。

嘉靖皇帝却对马录的处罚感到十分不满。在他看来,马录在这场文官集团挑衅皇权的战争中,俨然成了吹响冲锋号的人物,必须严惩不贷。他回想起当初那个顽固不化的杨廷和,心中更是怒火中烧。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皇帝想要以“奸党”的罪名将马录判以死罪,桂萼等人经过商议后认为,处斩马录虽然能解一时之恨,但未免过于残忍。而且,原来的判决又显得太轻描淡写,难以服众。于是,他们提出一个折中的方案:将马录贬至烟瘴之地,永远充军,遇大赦也不宽宥。他们向皇帝解释道,这样一来,马录虽然活着,但实则比死还难受,因为他将背负着罪名,永世不得翻身。

嘉靖皇帝却仍不甘心,他非要杀了马录,以解心头之恨。大学士杨一清见状,连忙劝谏道:“录无当死之罪,律无可拟之条。若法外用刑,人无所措手足矣。”皇帝听了这话,虽然心中仍有不甘,但也只好勉强接受。他下旨道:“马录情犯深重,你每既这等说,发广西南丹卫永远充军,遇赦不宥,但逃杀了。”

事后,嘉靖皇帝十分高兴,他特意嘉奖了张璁、桂萼等人,夸赞他们“尽忠以事君”。在他看来,皇权即是公理,只有忠诚才能行善道,否则就是徇私枉法。为了让世人明白这个道理,嘉靖皇帝下令将张寅案相关档案编成《钦明大狱录》一书,并刊行于天下。

无论此案是不是冤案,嘉靖皇帝的这一举动都开了一个不太好的头。从此,朝廷上的风向开始发生变化,忠诚与公理似乎逐渐被皇权的阴影所掩盖,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份充满悬疑与争议的张寅案。

四十余载光阴匆匆逝去,那桩曾轰动一时的案件,似乎早已随着岁月的尘埃,被深深掩埋在了历史的长河中。然而,命运的轮盘再次转动,那个早已被世人遗忘的案子,竟在不经意间被人重新拾起。

隆庆二年,秋意渐浓的九月,右佥都御史庞尚鹏怀揣着一道奏疏,踏上了朝堂。他的脸上写满了凝重,仿佛背负着沉重的使命。他此次上疏,并非为了朝堂上的琐事,而是为了重提那桩早已尘封的李福达一案。

据庞尚鹏所言,他在山西巡查时,竟意外地见到了一名罪犯,名叫李同。这名罪犯不同寻常,他传习白莲教,以邪说蛊惑人心,甚至引发了四川一地的叛乱。更为惊人的是,李同自诉乃是李五的孙子,他家中供奉的祖师名为李大仁、李大义,这与张寅一家的家庭情况竟然如出一辙。

这一发现,无疑在朝堂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张寅,那个曾被认定为李福达的人,难道真的是反贼?这个被岁月掩埋的真相,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庞尚鹏的奏疏,如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了那扇通往过去的大门,让那个早已被遗忘的案子,再次浮现在了世人的眼前。

庞尚鹏早年翻阅那本《钦明大狱录》时,心中便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困惑。同一个案件,前后的判决竟然有着天壤之别,这究竟是何缘故?他决心要解开这个谜团,于是遍访朝中的士大夫,希望能够找到答案。

出乎他意料的是,几乎没有人相信那本官方记录的《钦明大狱录》。人们私下里流传的,却是另一个截然不同的故事——那些言官们本是忠于职守,却遭到了奸人的打压和陷害。在皇权的阴影下,无人敢公开站出来为他们辩护。

但庞尚鹏深知,皇帝虽然掌握着生杀予夺的大权,但公理却深藏在每个人的心中。他坚信,“真相”总有一天会重现天日,为那些冤屈的官员洗清罪名。

如今,那迟到的“正义”终于到来了。庞尚鹏在奏疏中毫不吝啬地赞扬那些曾经获罪的官员:“天地之间有浩然正气,宇宙之间有正直之人。正因为有了这些正义之士,天网地维才得以维系,万古不坠。”

他之所以敢如此高调地为这些官员辩护,也是因为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嘉靖皇帝驾崩后,首辅徐阶大力革除旧弊,那些在大礼议中被打压的群臣们终于得到了翻身的机会。直到隆庆五年,高拱成为内阁首辅,这场平反运动才被暂时叫停。

在庞尚鹏呈上的那份奏疏中,竟然出现了诸多令人咋舌的事实性错误。他声称张寅是被马录抓捕归案的,然而,据《钦明大狱录》所载,张寅实际上是投案自首的。这一明显的出入,不禁让人怀疑庞尚鹏是否真的仔细研读过那份官方档案。更令人费解的是,他仅凭李同一人的口供,就断言张寅即为李五,这种断案方式未免太过草率。李同究竟是在何时被捕的?审讯又是在何时进行的?他的真实口供内容究竟是什么?这些关键信息,奏疏中竟无一提及,使得整个案件显得扑朔迷离。

再者,张寅家境殷实,早已成功洗白了过去的污点,为何还会继续从事反叛活动?这其中的逻辑显然站不住脚,让人不禁对庞尚鹏的动机和判断产生怀疑。

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里,细枝末节往往并不那么重要。人们有时候需要的,只是一个能够引起共鸣的故事。于是,在明人的史书笔记中,几乎所有人都认定张寅就是李福达,为那些受冤的官员鸣不平。甚至有人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不惜编造一些所谓的“真相”。比如万历士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张寅的两个儿子通过纳粟的方式进入国学,而他的孙子大礼则因年轻貌美,受到了武定侯郭勋的宠爱。这种荒诞无稽的说法,显然是后人为了迎合某种观点而编造的,却被当作了正确的“记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当然,也有少数人对这个案件持不同看法。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张居正主修的《明世宗实录》。在这份官方史书中,张居正对张璁的评价颇为客观,他认为张璁在处理这起大案时,虽然独违众议,但却能够坚持公正,最终使张寅得以脱罪。同时,他也指出了张璁的刚明峻洁、一心奉公的品质,以及他在整顿风纪、改革积弊方面的卓越贡献。

张居正对张璁的赞扬却引来了许多士人的不满。沈德符更是直接破口大骂,认为张居正为了掩盖真相而故意削灭相关记载,这种行为简直恣横到了极点。他预言张居正的后代将会因此遭受惨祸,完全是自取灭亡。

沈德符,一位矢志不渝地追求“公理”的士大夫,他深信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但心中所维护的,是那种遵循规矩、不失体统的皇权。换句话说,他期望的是一位守规矩的皇帝,这样的皇帝与士大夫共同执掌天下,形成一种微妙的平衡。

在他的心中,这种规矩宛如一条无形的“道”,它既是皇帝行事的准则,也是士大夫们共同维护的底线。沈德符深知,只有皇帝与士大夫和谐共处,共治天下,才能确保国家的繁荣昌盛。

沈德符曾对两位杰出的政治家张璁和张居正做出过评价,他称他们为“皆绝世异才,然永嘉(张璁)险,江陵(张居正)暴,皆困于自用”。他敏锐地洞察到,这两位政治家虽然才华横溢,志向远大,但他们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却不可避免地走向了刚愎自用的境地。他们或是媚事皇帝,或是专权自用,在事实上都形成了一种“独”的政治风气。

这种风气让沈德符深感忧虑,因为它违背了共治天下的原则。他担心,如果这种风气继续蔓延下去,将会对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危害。因此,他决心要站出来,用自己的笔和声音,揭示这种风气的危害,呼吁皇帝和士大夫们共同维护“道”的底线,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稳定的国家。

马录,或许并非真心想要掩盖真相的面纱,他的选择只是基于自己坚信的那条正义之路。沈德符,亦非真心企图篡改历史的记忆,他只是深信自己脚下的道路才是正确的方向。当越来越多的同道中人加入他们的行列,他们内心的信念愈发坚定,仿佛这条路就是通往光明的坦途。

在皇权的巨大阴影下,士大夫们的抗争显得苍白无力。尽管有人勇敢地站出来,但更多的人选择了忠诚与沉默,他们陷入党争的漩涡,甚至不惜摇尾乞怜以求自保。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皇权逐渐强化,士大夫们的声音越来越微弱。

直到明朝这个曾经辉煌的庞然大物轰然倒塌,士大夫群体才终于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呼喊——“反对君主专制!”这声呼喊,是他们长期压抑下的愤怒与绝望的爆发,也是他们对未来政治道路的期盼与憧憬。然而,在这声呼喊的背后,又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和真相?这一切,都等待着后人去揭开、去探寻。

喜欢古今中外奇案录请大家收藏:(www。630zww。com)古今中外奇案录【630中文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