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原理原则很好讲,可是涉及到动态把握,就很难教给别人了。倒不是想藏私,而是真的没办法教,因为一旦说出来,那就成了静态的理论,既不动态,也不灵活了,下次你遇到这样的事,照搬照抄也许就是错的呢!这全靠个人的悟性。知识理论方法啥的都能教会,可这悟性却是教不会的。
这样吧,既然咱们又提到了孔子,那就说几个孔子的故事,你细细品味应该如何动态把握天道原则,有了天人之心,再升天人之境就容易了。
易:好的老师。
米:孔子的一生跌宕起伏,在鲁国当大司寇的时候也挺阔的,那时孔子并没有搞什么艰苦朴素,有条件了就讲优雅、讲格调、讲礼仪,《论语》中记载,孔子是个琴道高手,听韶乐能三个月不知肉味,他对饭菜也极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物不合格、时间不合适都不进食。
孔子也穷过,周游到陈国时绝了粮,饭都吃不上,什么精啊细啊,什么“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统统讲究不起了,可他说君子宁可固守穷困,也不能像小人那样为非作歹。穷的时候就吃粗食,干喝白水,弯起自己的胳膊当枕头,也乐在其中,决不贪图不义的富贵。
说到这里,你有所感悟吗?
易:我觉得孔子心中有天道,能准确判断是非对错,不违天道、不影响他人的事情可以尽情做,有违天道的事坚决不做。
米:嗯,那你再听听这两件事。
《吕氏春秋》记载,鲁国一条法令,凡是赎回在别国当下人的鲁国人,官府可以报销这笔赎金。孔子的学生子贡很有钱,有一次他赎回来一个人,但没去官府报销赎金,这件事从常理上来说,是做好事不图回报,是品德高尚吧?可是孔子把子贡痛批一顿:
“你充什么大瓣蒜啊!赎了人却不去领钱,这是开了个坏头!你以为别人都和你一样不缺钱吗?别人赎回来了人,因为你这个道德标兵摆在那里,还好意思去报销费用吗?这样一来,谁还愿意给咱鲁国往回赎人?”
还有一件事,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路救了一个落水的人,人家送了一头牛作为答谢,子路收下了牛,孔子很高兴,说这下子鲁国人一定会勇于救落水的人了。
你能从这两件事中分析出孔子的是非观吗?
易:孔子的是非观显然是异于常人的,他擅长从他人的角度,从长远上看待问题,而不是囿于传统的善恶观念。
米:你试着从功德的角度谈一下这个问题。
易:好的老师。子贡赎人和子路救人都是做好事,是有功德的,但子贡赎的人和子路救的人之间,没有必尽的责任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收不收回报都无关功德了。但是不收回报,会在客观上产生道德绑架的效果,这就使别人心生怨念,天道对怨念进行评判,认为子路和子贡不收回报的行为不利于人们之间长久地互助合作,结果就是子路和子贡今后会因此不断地失分。
喜欢人间悟道成仙指南请大家收藏:(www。xiakezw。com)人间悟道成仙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