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整座大山都是我的猎场TXT > 第二百九十三章 钱货两讫 一百来万(第1页)

第二百九十三章 钱货两讫 一百来万(第1页)

不怪张援民他们没见过世面,要怪只能怪整个山河镇也没有一家银行。

赵军知道在稻花县有一家农行,但那农行里连两千块钱都没有。

每次上级银行只给他们拨一千块钱,这一千块钱被客户取、贷没了,银行主任就背着枪,到上级银行再取一千。

一千块钱,对赵家来说不算什么。但稻花县的普通老百姓,最高的存款没有超过二百的。同样,最高的贷款,也没有超过二百的。

存款不超过二百,一个是手头紧,再一个就是没有到银行存钱的意识。这年头的老百姓,有钱更喜欢藏在家里。

至于贷款不超过二百,主要是这时候的老百姓淳朴,贷多了怕还不上。

辛集这个小镇子,没有稻花县大,人口也没有稻花县多。

可这是华夏四大皮都之一,折腾五张松鼠皮就二百块钱了,貂皮更是上千。

所以,这边的银行是真有现钱。

张少强把借来的三万块钱交给问闻宏昌以后,他就回皮货市场了。闻家父子跟赵军、赵威鹏坐一辆车往银行走,七八分钟后,两辆吉普车停在工商银行门口。

车停了,人却没下车。因为闻宏昌的朋友还没来呢,他没办法一下子拿出二十六万,所以只能找朋友周转。

过了十三四分钟,一辆车停在工商银行门口。

看到那车,赵军眼睛都一亮。

二代奥拓!

豪车呀!

看到车停,闻宏昌紧忙招呼赵军几人从车上下去。

刚下车,闻宏昌就感觉不对,他忙又打开车门,将豹子皮、豹皮小被塞进车里。看他那样子,就像怕谁跟他抢似的。

从奥拓上下来那两人,都是闻宏昌的朋友。闻宏昌过去和他们打招呼,并将二人介绍给赵军他们认识。

那俩大款,一个叫王顺义,一个叫刘波。互相打过招呼后,王、刘二人就往银行里走。

这银行有些让张援民他们失望了,没有气派的门脸,更不是什么小洋楼。按赵军他家那边说法,这就是个大四间。前前后后加起来,还没有赵家新宅大呢。

一进门是大厅,大厅里直接就持枪站岗的。在不远处靠墙的凳子上,还坐着一个抱着56冲等着换班的。

办业务柜台窗口只有两个,右边那个有人办业务呢,刘波就往左边这个来。

这年头,银行柜台前没有椅子,倒是有个圆珠笔。这笔尾部系了根绳,以防经常找不着。

刘波往柜台前一站,身后呼呼啦啦围过来六七个人,吓了刘波一跳,也吓了柜台里的出纳一跳。

“你们要干什么?”女出纳声音有些发颤,刘波往左右看了一眼,然后对刚认识的这几个人说:“没事,不用保护。”

“啊,呵呵。”赵军一笑,很坦然地对刘波说:“我们是从小地方来的,没看过取钱。刘师傅,这要是方便的话,就让我们看看。”

赵军这话并不冒昧,要搁二三十年后,人家在柜台办业务,他在旁边眼巴巴地盯着,人家肯定得防着他。

但这年头不至于,银行里没有电脑,不用输入密码。

“啊……看吧,没事。”刘波没说什么,从兜里拿出存单来,递给柜台里的女出纳,道:“我取五万。”

还是那句话,这年头银行也没有电脑,活期的存单和定期的存折都是靠手写的。

女出纳拿过存单,往上面看了一眼,然后问道:“预留印鉴带了吗?”

“什么东西?”赵军五人眼巴巴地看着,上辈子的赵军是千禧年后发家的,88年那时候,他也穷着呢,他哪知道什么叫预留印鉴啊?

“带了。”刘波说话,就从兜里掏出个印章来。

这年头没有电脑信息录入,存折、存单还都是手写,存钱、取钱的业务就全靠辨认字迹和印记。

存单、存折一式两份,银行一份、个人一份。而上面的印记,有银行留下的,也有个人留下的。

虽然从84年开始,就有了第一代身份证。但眼下,没有实名认证,也没有人脸识别。身份证照的还不像本人,所以银行不认也不看身份证。

存单、存折,谁拿着都能取钱。但上次是谁存、取的,印上个人的章。下次来存钱、存钱,也必须得有这个人的章。

这就叫预留印鉴。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