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不是后世的鞑清。
所谓圣王制世御俗指的就是尧舜禹三位远古圣王在古籍中记载的一些政策,言行。在一些古籍之中,这三位远古圣王,都是广开言路,让百姓议论自己得失过错的英明君主。
在事实上面言,实际上,尧舜禹也是公认的圣人,周公在《易》中多次提及的圣人,指的就是尧舜禹。
因而”社会上无论哪一个派系,学派的士子都是认为,只要不诽谤君上,辱骂君王,那么议论国政,指责国政的不当之处,就是他们忠诚于汉室社稷的表现。
这一点,历代汉室天子自己在诏书中也是确认的,像贤良方正的设置,就是为了,开辟言路”效法三圣王,。
所以,张恒也就不必担心,自己说话可能有错漏被人弄成文字狱了。
张恒整理一下思路,道:“在下学识浅薄,见识不多,可能想的有些差了,但是我听说”当朝太子殿下,仁厚宽宏,但是,在下所听到的殿下的宽宏事迹”在下认为那并非是真正的仁!”
张恒道:“就拿太子殿下时常逆陛下之意,释放一些囚徒来说罢,在下总觉得那是不妥的!”
“恩?”刘据有些不舒服了,在他所看过的书中,古代的圣王,都是能不杀就不杀,能不关就不关的。
张恒笑了笑”道:“诚然,轻刑狱,施仁德,乃是天地正道,然”太子殿下所错之处,就在于没有跟陛下商量,太子乃是陛下长子,遇事多与陛下商议,子借父权,而施己恩”长久下去,对于太子殿下来说,未必是好事情”况且还有不孝的嫌疑在里面!”
刘据身子一震,那些话,从来没有人跟他说起过,他周围的人,每当他释放、平反那些被父皇定罪、关押的囚犯之时,总是在歌颂他的仁德,用古代先王的事迹赞美他。
可听完集恒的话,刘据却是浑身直冒冷汗。
“原来,孤一直站在悬崖边上,却不自知!”刘据心中一惊,可旋即,那理想的〖道〗德操守却又让他觉得,自己那样做是对的。
父皇杀戮过重,恐不利于社稷,他代为平反,虽有不当之处,却也是孝心一片啊。
“况且,太子殿下似乎没去仔细看过那些被释放、平反的人,这些人里面到底有几个是被冤枉的,又有几人是真正的穷凶极恶之徒呢?”张恒趁热打铁,道:“太子殿下,未及仔细调查,就释放犯人,以为那就是仁德,其实不然,那才是真正的不仁!乃是所谓的妇人之仁!”
“妇人之仁?”刘据脸色不太好了。
“对!”张恒却不管这些,径直继续道:“打个比方,若太子所释放的人中,有那么几个真正的凶徒,这些凶徒逃离了律法的制裁,逍遥法外,因为没有受到惩罚,所以会更加肆无忌惮,那样一来,最终受苦的就是是无辜的百姓了!”
事实上,以前刘据所释放的那些人,都是有门路有靠山有关系的人。
那些人也大都是被告缗,以及贩卖盐铁等被抓捕起来的。
而没有靠山的人,怎么可能让人打通刘据的关节,让自己的名字被刘据知道,自己的,冤情,被刘据看到呢?在张恒记忆里,就曾经看到过好几个被刘据释放的私盐贩子、商人在一起喝酒庆祝,谈论着以后继续如何如何的打算。
而似这种私盐贩子,走私商人,有一个好鸟吗?
就算有,那也是很少很少的。
“况且先贤制法,就是为了震慑犯罪,使宵小之徒,因畏惧而不敢犯罪,若一个人犯了罪,却什么惩罚也没有,或者只受到微小的惩罚就被释放了,那么律法的崩溃就在眼前!”张恒没有危言耸听。
在后世,最初贪污一万就是枪毙,可是后来,贪污几亿都只是死缓,这使得贪污横行,民不聊生。
而在没有死刑的西方国家,更是混乱不堪。
有人用枪扫射杀死数十人,却只被判二十年,而且还可以享受到豪华舒适的监狱“……那样的结果,就是让人根本就不畏惧犯法,杀人。
就像某个受害者的父亲所说,法官只关注加害人的人权,却无视被害人的人权,这难道是真正的司法公正?,张恒虽然没有什么崇高的志向,自己也不是好鸟。
但是,不把事情的利弊跟刘据分析清楚,将来可能会让刘据吃大亏,张恒可还指着刘据将来呢,可不希望刘据跟历史上一样,呆头傻脑的中了别人的圈套。
“当然,在下也就是胡言乱语……,少张恒笑了笑,自嘲的道,毕竟,此时的社会风气,舆论氛围,大都是倾向于轻刑薄罚,他的这言论,若是传播开来,指不定得被多少人指名道姓,喷个体无完肤呢!
少不得会被人说成是王温舒那个杀人狂的崇拜者。
刘据却是陷入了深深的思虑之中,他来回踱着步子,想着张恒的话。
“难道”孤真的做错了吗?”
“可是书上不是都说,太平盛世,就是没有刑狱,人人安居乐业,没有纷争的世界吗?”
刘据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些紊乱了。
想了想,他将这个让他头疼的问题放在一边。
“回去以后”孤去问一问父皇罢,“”刘据想道,在这个问题上,刘据觉得,他真的应该好好听一听刘彻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