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文艺生活百度百科 > 第一百零三章 和过去告别(第1页)

第一百零三章 和过去告别(第1页)

客串这种事在京城演艺圈很常见,就是互相帮忙的事儿。

《编辑部的故事》就有不少的演员客串,这主要还是看剧本本身怎么样,大家有没有这份交情,愿不愿意捧场。

这一次的阵容有点大,和《京城人在纽约》这部剧在圈子里的知名度有关。

这部电视剧可以说是未拍先火,引爆了京城演艺圈的话题热度,就算是大导演拍摄的电影也没有这么引人关注。

首先是150万美金的总投资,折合850万人民币,这么多资金够拍一部大制作的电影了。

米佳山拍摄《顽主》的时候资金只有80万,这是华国的小成本电影。

在这个年代,即便是大导演的大制作也不过是一千万左右的投资。

其次是姜闻的加入。

作为目前华国的一线男演员,姜闻的性子比较傲,一直在电影圈发展。

以前不是没有人找他演电视剧,不过他一直觉得电视剧的档次太低,没办法展现他的聪明才智,不过瘾,不愿意演。

他承认当时看剧本是想找个理由拒绝林子轩和冯晓刚,毕竟冯晓刚打过那么多次电话,不好一见面就开口拒绝。

他想的是速战速决,否则也不会连杯水都不给客人倒了。

没想到他被剧本吸引,看完后觉得还不错,这才决定接了这部戏。

还有艺术中心的这块招牌,或者说林子轩这个知名编剧,种种因素加在一起,导致《京城人在纽约》成为1992年最值得期待的剧集。

这个期待不是观众的期待,普通观众还不知道这回事呢,而是演艺圈的期待。

这时候大家对宣传不怎么重视,也不会花钱在报纸上打广告,否则《京城人在纽约》早就霸占娱乐圈的新闻头条了。

正因为以上几点,才能吸引不少明星前来客串捧场,并不是光凭着林子轩的个人魅力。

京城电影制片厂对此乐见其成,有了这么多明星客串,以后电影放映的时候就是个很好的噱头,能吸引观众进入影院。

想想看,到时候在电影海报上把所有明星的名字都写上,该有多么震撼。

结果观众进去一看,的确有那些明星,不过只是露个脸,连句台词都没有。

好在这片子本子好,还有葛尤和徐繁,质量上有保证,应该不会被骂。

对于《大撒把》这种小众的文艺片,能够不赔钱就不错了,先把观众糊弄进影院再说。

再说,在京城国际机场拍摄比较麻烦,要向机场方面申请,等待批准,能够一次拍摄两部剧集省时省力,还能为以后留下一段轶闻趣事。

拍摄完机场送别的戏份,《京城人在纽约》剧组就要准备前往美国了。

剧组不是一起去,而是先去一拨人做前期的筹备工作,第一拨包括各位主创人员。

林子轩和冯晓刚打前站,负责解决剧组的生活问题,找寻合适的拍摄场地,疏通当地的人际关系,为剧组后续的拍摄提供便利。

等到前期筹备结束,摄制组的其他成员才会来美国进行拍摄。

这么做是为了省钱,别看这部剧投资那么高,美国的消费水平也不低,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不能丢,能省则省。

姜闻也会一起去,他打算在拍摄前到美国体验生活。

比如到中餐馆刷盘子,到华人在美国开办的制衣厂实习,还要观察华人在美国的生活状态,如此才能精准的把握王起明这个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