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人点头。
跟风、借鉴什么的,这是行业中的顽疾。这需要上面政策的结束,他们管不着,也没办法管,操不了这个心。
相比这种大格局,他们只能专注电影本身。什么新奇的创意、设定之类,在他们看来,只不过是噱头。
普通人对噱头感兴趣,他们却不以为然。
因为在他们看来,电影的本质,还是其中的故事、思想、内涵。一部电影好不好,完成度的多与少,这才是立足点。
《时间囚徒》这个故事,似乎不错。
抛开时间重置这个噱头不提。
电影中,演员的表现,叙事的风格,还有配乐、音效,都在水准线上。
一个影评人,终于打开了笔帽,在笔记本上,写了几行字。
他有几分赞许之色,“这个导演,叫什么来着……”
“杜长风。”旁人答道。
“以前没听说过。”
影评人低声道:“看样子,应该是行业中蹉跎了多年,最近才被青红文化挖掘出来的沧海遗珠。”
“嗯。”
其他人微微点头。
这不奇怪。
行业就是这样,一些影视公司,天天喊着好导演太少了,应该多给新人导演机会,多扶持青年导演。
问题在于,这些基本是口号,雷声大雨点小。
喊得最大声的,宁愿去投资大导演风险很大的项目,也不愿意多看无名导演的方案一眼。
所以许多导演,根本没有任何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
相比其他,可能还在刷盘子,宅家里,苦苦煎熬,等待机会的同行,杜长风无疑是个幸运儿。
不知道通过什么关系,接拍了《时间囚徒》。
从电影的情况来看,杜长风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权,不是那种听话的工具人。
因为每个有自主权的导演,他们拍摄的电影,都有比较鲜明的特点,就是所谓的镜头语言、风格。
与之相对的,就是制片人负责制,导演没有剪辑权,拍什么,怎么拍,都要按照制片人的指示,不可逾越。
这类型的导演,纯粹是流水线工具人。
他们的特色,早被抹杀干净。
这种导演,本身也不受影评人待见,评价从来不高。
杜长风……
一个影评人,在笔记本上,写下了三个字。沉吟了片刻,他在杜长风名字后面,又添了两个字。
新锐?
打了个问号。
说明影评人,也不是很确定,对方能不能凭借这部电影,在行业中崭露头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