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毛骧满脸是泪,“爷,别走了。俺给你找个马车吧?”
“行,去吧!”席应真又无力的靠在墙上。
毛骧飞奔而去,席应真看着少年充满活力的背影,无声的笑了。
“年轻真好!”心里默念着,抬头看向天空,“老天爷,你要是能行行好,多给我几年行不行?我不贪心,五年,五年就行。让我把该写的写完,该教的教了,该做的做完。那样,我也就没什么遗憾了!”
脚下,几颗初生的小草和蔓藤,在阳光下茁壮的成长。
靠着墙壁的老人,格外苍老。
阳光在墙壁上的影子,似乎移动了一些。
时间,永远是个轮回。
在终点之后,一切归零。
~~~~~~
“重八濠州本部兵马四万余,又得脱脱降兵,淘汰老若屯田,有精兵十万。”
“十万人中,亦有大量胡人,其中以淮安降兵骑军,庐州牧奴最为精锐。略略估算,所部可上马为骑军者,三万余人。”
“有元臣董抟霄为其所用,负责屯田,组织官府安抚百姓耕种,采集粮草食物。虽淮安城破,百姓解饿,但军民可活。淮西诸地又秋收在即,董抟霄曾言,今年可过。”
“董抟霄其人,早为元廷高官,治理地方上马管军下马管民,深谙治民之道,重八身为倚重。”
蓝色的信捏在手里,朱五坐在书房中,皱眉观看。
“他,原来也没有原地踏步,而是慢慢的追赶!”
大白天,屋里还点着蜡烛。
朱五慢慢把信点燃,心里在默默的盘算。
“脱脱南下,是危险也是机遇。自己抓住了机遇,朱重八也抓住了。不但兵力翻倍,而且他的濠州军也脱胎换骨。”
三万骑兵什么概念?
这不是勉强能骑马的假骑兵,而是真正能上马成风的骑兵。
若不是这次脱脱南下,江南水路纵横,骑兵没有用武之地。
若不是自己坚壁清野,步步为营,坚守淮安,没在元军缺粮之前野战。
若不是脱脱的人饿昏了头。
若不是廖永安烧了淮安。
朱五不敢想。
真不敢想。
当日在和州城外,第一次遇到脱脱之时。
那些铺天盖地的骑兵,肆意践踏定远军的士卒。
彼时的惨状,现在想起来,朱五依然阵阵心悸,头皮发麻。
有了这些骑兵,若是在北方,朱重八必为元廷第一心腹大患。元廷肯定连刘福通都不会打,只打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