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
陈星宇站起身,脑子里快速思考,回忆起之前看过的纪录片,很有自信的开口:"
我们可以用石臼多捣几次。
您还记得我上次说的打浆度吗?纤维要捣得更细,更均匀。
"
说完,陈星宇随手拿起一根木棍,在泥地上画起来:"
我们可以改进石臼的结构,增加一个脚踏装置,这样省力,还能控制力度。
"
一个类似明清时期舂米的结构图在泥地上逐渐成型,随着陈星宇仔细解释每个部件的要求作用。
王师傅浑浊的眼睛突然亮了起来:"
妙啊!
老朽这就去改!
"
三天后,新的石臼做好了。
王师傅一把扯开学徒,亲自上手,脚踩踏板,石杵有节奏地落下,一下一下,力度均匀。。。。。。"
石臼里的纸浆材料越来越软烂,开始出现黄白色的浆液,王师傅额头的汗水也越来越多,顺着脸颊滑落。
纸张是否能成,这对陈星宇来说是很重要的。
汉代虽然有了菜侯纸,可是菜侯纸造价高昂,工艺复杂,根本不能普及,而且用起来并不好用。
竹简和皮革也有着各自的天然缺点,所以这极大的限制了知识的传播,导致识文断字的人很少,绝大部分都是士族门阀子弟,这在陈星宇看来是很不好的。
如果研究出纸张,夷洲以后的教育文化传播就有了保障。
而且纸张也可以售卖到中原,赚取丰厚的利润!
因为这个时代,只要跟文化挂上钩的东西都是奢侈的。
正在自己书房处理淡水城事务的陈星宇没等来纸张成功的消息,反而见到一个亲卫急急忙忙的跑进来。
“校尉!
不,不好了,”
亲卫擦了把额头大汗:“冶炼工坊的高炉出问题了!”
一听到这个坏消息,陈星宇立即放下手中的活计。
炼钢高炉是他另一个重点项目,这段时间经过陈星宇亲自参与改造,汉代原本的高炉已经被改的面目全非,按照陈星宇的估计,炉温应该可以大幅度的提高,所以就让冶炼技术最好的张师傅试着开炉。
陈星宇骑着战马来到冶炼工坊附近时,远远就看见炉口冒出浓烟。
也不顾上门口守卫的军士问好,直接下马把缰绳丢给军士,提起长袍就往里面跑去。
抵达高炉前,发现高炉没炸也没塌,陈星宇这才松了一口气。
看向在一旁唯唯诺诺的张师傅和匠人询问:“怎么回事?怎么搞的乌烟瘴气?”
匠人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没办法,汉朝的工匠身份地位太低了,最后张师傅只好硬着头皮站了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