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时分,上海滩的天空染上一片灰蒙,冬日冷风夹杂着潮气,呼啸穿过繁华的租界街道。
几大报刊亭前,报贩的吆喝声此起彼伏,顾俊掌控的《远东商报》赫然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报纸的头版上,一则耸人听闻的评论占据半壁——“廉价的民族情绪,拙劣的煽动手法:《鸿雁归》是如何迎合市场的?”
粗黑的大字如同冰冷的匕首,直刺影片的核心。
评论中,顾俊不惜笔墨,恶意丑化《鸿雁归》。
文章讥讽其为低俗之作,靠“空洞的民族情绪”
博取眼泪,更直指沈洛为投机商人,毫无艺术追求。
文章措辞犀利,潜伏着深深的恶意。
消息迅速在社交圈和影迷中扩散,引发一阵舆论骚动。
沈洛手中捏着那份报纸,目光冷峻。
他立于办公室窗前,俯瞰外滩鳞次栉比的高楼,神情似乎没有波澜,唯有指尖微微用力,纸张因之褶皱。
他转身,将报纸抛至桌上,冷声道:“顾俊这是要与我们正面对决了。”
张铭吉站在一旁,眉头紧锁:“这篇文章极为恶毒,且言辞虽带偏见,却有意避开明显漏洞。
若不迅速应对,恐怕对我们不利。”
沈洛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抹寒意。
他环视房中几人,沉声道:“既然顾俊以舆论攻我,那我便以舆论还击。”
翌日清晨,上海滩几大主流报刊齐齐出炉,《申报》《大公报》《新世界日报》等头版同时刊登关于《鸿雁归》的特别报道。
标题直击人心:“一部电影的诞生——《鸿雁归》的背后故事”
。
文章以娓娓道来的笔触,详述影片拍摄期间的点滴。
读者得知,影片的灵感来源于一次偶然的乡村调研,编剧采撷民间流传的真实故事,历经半年才打磨出剧本;而沈洛更是不惜代价,重现抗战时期的艰难岁月,甚至搭建完整的实景村落。
这一切,皆为还原历史之真。
报道中,摄影师深夜坚守的故事令人动容;年幼演员冒着酷暑拍摄的场景令人心疼。
文章最后提及导演和演员的敬业态度,直指:“《鸿雁归》是一部承载民族情感与抗战记忆的影片,它的出现,是电影艺术的进步,更是文化自信的体现。”
消息一出,舆论风向顿时大变。
不少读者被影片制作团队的付出所打动,纷纷表态支持。
有观众留言:“原来一部电影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看得人忍不住落泪,今日定要买票支持!”
另有文人撰文评价:“《鸿雁归》之成,或为上海电影之佳话。”
正当舆论逐渐回暖之时,一场记者会在沈氏影业举办。
会议大厅内座无虚席,聚光灯将台上的苏珈婉笼罩在柔和的光芒中。
她一袭素雅旗袍,肩若削成,面含微笑。
她站定,环视众人后开口,声音清越动人。
“感谢各位媒体朋友的支持与关注。
《鸿雁归》并非我的第一部电影,却是我最用心演绎的一部。”
她顿了顿,目光中流露真挚,“出演这部影片的初衷,来源于我的祖父。
他是个普通的乡村教书先生,却在日寇侵华时被抓走,至今音讯全无。
我始终记得小时候,祖母总坐在门口望着远方,说也许有一天,鸿雁归来,就能带回他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