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洛察觉到,舆论的风向正在逐渐向他预期的轨道靠拢。
影片的神秘感和深度,已经在观众心中种下了浓烈的兴趣。
此时,沈洛并不急于曝光更多的影片细节。
他知道,影片的最终成败并不完全依赖于国内观众的评价,国际影坛的认可才是最为关键的。
临近国际电影节的报名日期,沈洛把所有的精力都投注在了这场电影的国际竞逐之中。
他仔细研究了历年来入选影片的风格和类型,力求《风起云涌》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
电影节的评审标准不仅仅看重影片的艺术表现,也非常看重影片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深度。
沈洛深知,这场角逐的背后,不仅仅是与其他电影人的较量,更是对他自己能否将民国电影推向国际舞台的考验。
他清楚,《风起云涌》所讲述的不仅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的历史,更是电影语言的一种全新表达。
他决定亲自撰写一封恳请信,向评审委员会表达影片的文化深度和历史价值,并着重阐述影片如何通过创新的电影技术和叙事方式,打破了传统战争片的框架,注入了人性的复杂性与情感的纠葛。
这封信件不单纯是为了提交影片,更是沈洛向世界展示他对电影艺术深刻理解的宣言。
“每一帧画面,每一段配乐,都是对历史的致敬。”
随着报名的提交完成,沈洛并未因此停下脚步。
电影节的初选阶段,往往伴随着激烈的竞争,沈洛知道,只有将影片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才能在国际影坛上获得更强的支持与关注。
因此,他开始联系电影节的工作人员,安排专门的观摩和接待,确保《风起云涌》能够在最佳时机向评审团展示其独特魅力。
与此同时,他在上海滩的社交圈内,也开始精心布置,邀请各大商会、文化界的名流参与影片的私人放映会。
这些人脉的加持,不仅能够提升影片的知名度,更能为沈洛的沈氏影业带来更多的投资与资源。
电影节的日期逐渐临近,媒体的热情也不断高涨。
随着沈洛精心策划的宣传攻势,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聚焦这部影片。
电影节的预选赛已悄然展开,沈洛的《风起云涌》在众多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评审委员会的初步关注。
这一切,仿佛是命运的轨迹,正按照沈洛的规划缓缓展开。
然而,沈洛并没有因此放松警惕,反而加大了对影片的最后冲刺。
在最后的日子里,他几乎每天都要参与影片的细节调整,确保每一处无可挑剔。
在影片的最终预审时,沈洛亲自前往评审团所在的酒店,带着影片的完整版本以及一份详细的资料包,正式递交给电影节的负责人。
他的身后,满载着期待与重压。
每一步,都是与时间和命运的赛跑。
沈洛站在酒店大厅的角落,望着外面渐渐昏暗的天色,心中忽然升起一股莫名的压迫感。
他知道,这场电影节的角逐,远比他曾经历过的任何一场挑战都要艰巨。
然而,正如他曾对自己说过的那样:“如果不敢迎接挑战,何以登上世界的巅峰?”
电影节的序幕,已经悄然拉开,而沈洛的电影梦想,也在这一刻,迎来了他人生中最关键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