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这些配图,朱迪斯·琼斯带着乔和丹尼两位摄影师在国内跑了一个月。
本来平凡的食物和制作过程,在光影、沟通的加持下似乎闪烁着微光,浸润着劳作者的汗水与心意。
不仅赏心悦目,更承载了地域文化、生活情感和岁月的沉淀。
林朝阳对朱迪斯·琼斯刮目相看,到底是做了二十多年美食图书,抽象的文字经过经过这一番润色,魅力更胜从前。
看过样书后,他致电朱迪斯·琼斯称赞了对方一番,获得他的认可,朱迪斯·琼斯也很高兴。
两人又谈起作品的出版,克瑙夫出版社对《舌尖上的中国》很重视,把书的上市时间定在了元旦。
这个时间点也是美国书市每年最热闹的时候,眼看着距离上市也没几天了,半个多月之前出版社方面就已经展开了《舌尖上的中国》的推广宣传工作。
朱迪斯·琼斯聊过了《舌尖上的中国》的出版,又问起林朝阳他小说的出版进度。
“芦安上个月才收到稿子,具体的出版时间还没定,但应该在2月份以后吧。”
林朝阳说。
“这样也好,时间上相差一两个月,《舌尖上的中国》的热卖说不定会反哺到你的新书上。”
朱迪斯·琼斯对《舌尖上的中国》的销量很有信心,《纽约客》今年因为《舌尖上的中国》销量大增,这份影响力可谓独一无二。
《纽约客》的读者群体绝对可以算是美国最优质的读者,《舌尖上的中国》在连载时就受到了这些读者的认可,结集出版后销量肯定不会差的。
一转眼,元旦已至,纽约城。
鲍里斯走出公司的大门,这家公司在四十七街、第五大道和第六大道之间,规模不大,但地理位置很优越,这里可是钻石交易在中城区的重要中心。
可惜,这一切现在都跟他没关系了,因为他又失业了。
此时他心酸又庆幸,心酸的是再一次失业,庆幸的是他竟然熬过了元旦。
该死的资本家们,你们根本不懂什么是艺术!
即便认清了现实,可鲍里斯还是忍不住在心里咒骂了一句。
他抬起头,想迈开步子作出潇洒的姿态,可一想到银行卡里的存款,和马上就要到期的公寓,脚步不由自主的沉重了起来。
更加悲惨的是,老天似乎也看到了他的窘迫,竟然在这样的时候飘起了雪花。
洋洋洒洒的雪花从高大的建筑缝隙中洒落下来,却无法给鲍里斯带来哪怕一点欣喜。
他脚步沉重的路过那些钻石商人,整个白天,不管是下雨还是下雪,这些商人们都会一小群一小群的聚集在街上,用放大镜仔细检查那些珍贵的石头,不相信商店里的人工灯光。
几乎每个月都会发生小小的钻石从顾客手中滑落掉进缝隙的恐怖瞬间,那样的时刻,人的心脏都会骤停。
鲍里斯脑海中回想着商人们的吐槽,嘴角露出苦笑,这种“街边交易”
他估计这辈子都没钱消费。
路过四十七街的书店,它有一个在后世漫迷当中很响亮的名字——哥谭图书市场。
这个“哥谭”
跟蝙蝠侠没什么关系,哥谭是很多年前纽约的绰号,而这个绰号并不是什么好听的名字,它代表了愚蠢和癫狂。
哥谭图书市场开了大半个世纪,因为恰好处于公司和公寓之间,这半年在广告公司上班,鲍里斯时不时就会光顾这里。
他买不起店里的那些珍本图书,总是会挑选那些打折杂志或者是不知名作家的书,在鲍里斯的心里,那些不知名的作家就和他一样,都是怀才不遇。
“嗨,斯泰洛夫女士!”
鲍里斯和站在书店门口的店主打了个招呼。
“嗨,鲍里斯,今天要挑点什么书?”
斯泰洛夫女士的话让鲍里斯的脚步慢了下来,他只是出于礼貌打个招呼,没想到被误会了。
若放在平时,他可能会毫不犹豫的进店去转一转,不过现在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