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大事纷至沓来,凡是涉及军事国策,都需全面考量,首要稳住大明根基。
倭人包藏祸心,这等逆贼不宜久存。”
“朝廷手握正义之旗,世人皆晓,错在倭国,非大明之过。
大明依循正义伐倭国,苍天可鉴。
但征讨倭国,需动用上万兵马,粮草物资不计其数,远渡重洋。”
“兵行千里,将在外,君令有所不达。
一旦有失,朝廷如何自处,新政又将何去何从?依臣之见,当前首要,当是昭告天下,揭露倭人狼子野心。”
“接着由朝廷各部门抽调精干,专司镇倭事宜,待兵马集结,粮草备齐。
我大明以万全之姿,碾压倭人,全力以赴,务求一战功成。”
任亨泰的见解与徐辉祖不谋而合,都认为大明必须对倭国采取行动。
而作为内阁首辅,任亨泰思虑更为周全,彰显其驾驭朝政的卓越能力。
朱允熥淡笑:“来人,屋内太闷,去请小石阁老起身,再搬些椅子来,今日就在这儿开阁议。”
内阁官员手脚甚是敏捷,未待宫中小厮动手,已抢先入内唤醒石伟毅,并搬出足够的坐具。
众人落座后,解缙率先发言:“想攻略倭国,还是得先了解曹国公那方的最新动态,以便朝廷能妥善部署。”
一听解缙提到李景隆,旁边的任亨泰脸色就微微一沉。
如今大明要出征讨伐倭人,来回思量,那东征大将军似乎非李景隆莫属。
不到倭人被彻底平息,他那位置怕是坚如磐石了。
更何况,在朝廷里,李景隆根基深厚,支持者众多。
正值恢复军功爵位制度,满朝文武哪个不是摩拳擦掌,就盼着立下赫赫军功,好换得封侯拜相的机会。
石伟毅搓了搓脸颊:“想必曹国公那边不久便会有捷报传来。
眼下,咱们是不是可以先敲定粮草兵马的事宜?”
徐辉祖接过了话茬:“兵马调动,大都督府随时待命,35000兵马,朝廷不出一个月就能整装待发。”
“至于大军所需的粮饷,户部、兵部连同杭州府、淮安府,最多1个月也能筹备齐全。”
解缙应声而答,随后目光转向任亨泰征询意见。
任亨泰颔首:“粮饷调度之事,由户部督办,从淮安府走水路,利用海军船只直送镇倭前线。”
随后,众人细致讨论了兵马调动的具体方案。
哪些卫所部队需要参与,粮草武器如何调配分发,开战后何时再次补给送往倭国。
几位翰林学士手执纸笔,忙不迭地记录着内阁大臣们的讨论要点。
直至屋外日头正烈,热得几人额头上渗出汗珠,阁议这才告一段落。
朱允熥双手扶膝站起:“大明本无意刀兵相见,真心期望能与四海邻邦共筑太平盛世。”
朱高炽移了移凳子,暗暗撇嘴,挪到后面石阶上。
朱允熥面容凝重:“各国若想共谋安宁,大明愿意全力相帮。
可眼下,有个弹丸小国,心怀叵测,竟是对中原大地生出了非分之想,实在是胆大包天。”
“侵犯我海军舰队,盗取我国财宝。
暗中勾结,企图扼杀我们为保倭国平安而驻扎的镇倭雄师。
他倭人不仁不义,大明若以德服人不成,便只能以强力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