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下文学

笔下文学>孩子要学会保护自己 > 第5章 警惕校园意外校园安全篇(第4页)

第5章 警惕校园意外校园安全篇(第4页)

4.在学校不主动与同学发生冲突,一旦发生及时找老师解决。上下学、独自出去找同学玩时,不要走僻静、人少的地方,要走大路。不要天黑再回家,放学不要在路上贪玩,按时回家。

5.学校定期开展心理、思想道德课程教育;适当组织同学间的协作活动,加强团队互助意识。

我们应该在帮助孩子建立对法制和公义的信心的同时,注意培养他们自身摆脱困境、战胜暴力与威胁的智慧和能力。毕竟,如果从最根本的地方看,学校和家长都不可能教孩子一辈子,以后的路还得由他们自己到社会上去摸索着走。一句话,学会勇敢,会让孩子们一生受益。

050.性无知很危险

——教孩子正确理解性

孩子会由好奇心的驱使常常问父母一些有关性的问题,比如“我是从哪里来?”“为什么哥哥有小鸡鸡,我没有?”等等。对此,父母不应含糊其辞、遮遮掩掩,编造谎言哄骗孩子,更不可对其训斥、责骂。

这种错误的教育方法只能使孩子对性更感神秘,既不能解决孩子的疑问,还可能为孩子形成不正确的性心理制造了机会。因此,父母既不要把孩子提出的性问题看作是神秘莫测的事情,又不要把它看作是微不足道的事情。要坦然回答性问题并注意不要使其养成把性看作下流、可耻、禁忌、不道德等错误观念。

孩子如果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时父母无须掩饰,可以直接回答孩子:“是从妈妈那里来的。”这样孩子暂时就没有什么疑问了。但不久后孩子可能又想知道孩子到底是从妈妈的身体的什么部位生出来的,答案很简单,你只需告诉孩子:“从妈妈的心脏下面生出来的。”但后来孩子又想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会到那里的,你可以回答:“是通过爸爸完成的。”最终你面临着你最害怕的问题:“婴儿怎么会通过爸爸进入到妈妈身体里呢?”但是他所期待的答案可能要比你想像的简单得多。在这个年龄孩子不想知道细节性的问题;对孩子详细解释性的问题为时过早而且是错误的。只要你认真地告诉孩子:“当爸爸和妈妈相互产生爱时。”孩子对这样的答案就感到很满意。

当然,每个父母的回答不尽相同,但都要尽量轻松、自然、坦白地回答孩子提出的“性问题。”

【场景小故事】

场景一

豆豆曾问过妈妈好多关于性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里来的?为什么我在你的肚子里可以不吃东西?为什么爸爸有胡须妈妈没有?为什么我吃妈妈的奶爸爸没有奶?我也是女孩我会不会生宝宝……”

对于豆豆的提问,豆豆妈总是平静地告诉她,每个宝宝都是从妈妈的身体里面出来的,妈妈的身体里有个特别的地方是专门给宝宝住的,叫子宫,而爸爸的肚子里没有这个子宫,只有妈妈才可以生宝宝,豆豆是女孩子也像妈妈一样肚子里也有子宫,只是还很小很小,要等长大了才能生宝宝等。总之,豆豆每问一次妈妈就回答一次,尽量不让她对性有太大的困惑和神秘感,其实孩子对她想知道的问题弄明白了就不再问了。随着孩子年龄的长大,提的问题越来越深奥,有时甚至古灵精怪的,能够回答的豆豆妈都尽量回答,讲不清楚的就告诉她,这些问题妈妈也不清楚,等妈妈弄懂了再告诉你好吗?或者说这些问题等你长大了你就会知道,上学了老师也会教给你这些知识。

场景二

长沙市某医院妇产科住进了一位已怀孕数月的14岁女孩,据她自己说,此胎是她与12岁的弟弟所为。当其母得知女儿怀孕是与其亲弟弟同房的结果时,顿时昏了过去。当其小儿子被问及为什么要这样做时,他说是因为看到电视中一些青年男女赤身裸体、同床共枕的镜头,又似懂非懂地听到人们议论过有关男女性爱的事,才出于好奇和姐姐在一起“玩”的。

不知道这位父母是否已意识到自己的教育失误了。不正视性教育,不正视青春期欲望的躁动,不正视人正常的性心理、性渴望,只想遮遮掩掩、讳莫如深,或者动辄就指责错误,只会引起孩子的困惑。

【安全知识课堂】

幼儿时两小无猜,对性别角色的意识不是很强烈。小学生处于两性疏远期,中学生则会羞羞答答地走入了异性疏远期。不管父母是否去教育,孩子都会有两性之间角色的不同感受。

父母对孩子进行性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使孩子形成正确的对自己性别的认识。要准确地不加掩饰地告诉孩子男女之间的区别,使其理解男女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同角色。

孩子要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性别角色,同时,要鼓励孩子进行正确的男女交往,相互尊重、平等、友好相处,这样,就有助于孩子破除性的神秘感,使其更易于接受以后需要进一步了解的系统的性知识。

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大多乐意和异性接触、交往,这是孩子们美好情感的流露。父母们应尊重这种荷塘月色般的心境,不要轻易闯进去惊动他们。切勿用恶言恶语玷污少男少女的情感领域。但是,人的青春期如同一株生长中的植物,它们现阶段的任务是把根系深深扎入土壤吸足水分营养,把枝叶舒展承受雨露阳光,等到了夏天,根深叶茂了,再绽放花蕾。

父母要鼓励青春期的孩子进行群体式、公开式的异性交往。一对一形式出现,说明异性交往可能出现了排他倾向,出现了感情专注,这是父母担心的,是中学生应当避免的;隐秘形式的出现,说明异性接触可能有了不愿分开的倾向。

中国父母对于“性”向来传统而封锁,不知道怎样跟孩子讲明白,甚至避而不谈,但是,关于性的东西却无处不在,跟着孩子的身体发育,对这方面的知识需求得不到知足,于是转而寻求其它分歧法方式知足这种好奇心,从而思维上对“性”的观念会产生扭曲甚至走上旁门,也就是说,我们的社会,学校和家长没有提供应孩子准确理解性观念的途径,而性的影响却无处不在,所以父母正确的做法就是根据孩子不同年龄段的特点,向他们讲述性的知识,打消他们头脑中的一些奇怪的念头,如此一来,孩子才会健康成长!

总之,父母要使孩子明白性别角色,并且要有分寸地进行异性交往。

051.为什么要自杀

——让孩子远离自杀

在千姿百态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如今的孩子已经不像爸爸妈妈当年那样,只要父母为我们吃饱穿暖,让我们跨上书包走进校园,便觉得是一种幸福了。吃穿这种最基本的生存需要他们不再缺少,他们缺少的是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选择外界效应的意识。

面对社会百态的心理,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这种能力、这种意识、这种心态不是哪一个孩子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引导、疏通潜移默化的。如果做父母的依旧像过去那样,只为孩子提供丰厚的物质基础,而不去关注孩子的成长点滴,不去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不去关心孩子的心理发展,势必会造成孩子的心理障碍而走下歧路。

青少年自杀的比例在整体人群中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趋势,日益成为一种心理社会问题。这是家庭、社会都不愿接受的现实,但是父母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生活,了解有关孩子自杀的因素,以及如何去远离这些困扰。

【场景小故事】

场景一

浙江淳安县梓桐镇外桐中心小学3年级学生徐健,成绩一直保持全班第一,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但是,在一次期中考试时,仅仅因为数学成绩考了90分,名次降为班上的第5名就自杀身亡。据老师说,他的语文成绩是98分,仍是班上最高的。

徐健的自杀确实很令人遗憾,一个聪明的孩子就因为一次“失败”而身亡。想必他的父母更是悲伤不已。父母理应激励孩子不断进取和努力,同时,要培养孩子的承受力及其正确的价值观。有的父母对孩子就是“唯分论”,以分数高低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的杠杆。

场景二

丹丹念小学时成绩特别好,但升入初中后,因为不适应新的学习方式,丹丹的学习成绩直线下落。对她抱有极高期望的妈妈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她不知道女儿身上发生了什么事,也不想知道,她只要丹丹把成绩补上去。

指责、加压、激将……各种“折磨人”的方法丹丹都尝遍了,可就是不见起色。自尊心很强的丹丹又羞又恨,感到在同学面前抬不起头来,更无法面对母亲,渐渐出现了上学恐惧症:一看到校门就双腿发软、恶心头晕,对学习产生了极大的厌恶感。“我知道自己不对,但我真的无法克服这种恐惧!太痛苦了!”丹丹在日记里这样写。终于有一天,丹丹吞下了50多粒安眠药,被送往医院急救。发生了这件事后,丹丹的母亲没有和女儿沟通,只是把家中的安眠药藏了起来,但她没想到,被抢救过来的丹丹又将刀片伸向自己的手腕……

丹丹在遇到学习压力时,不仅得不到帮助,还必须要面对母亲功利的逼迫,如此一来,孤独无助的丹丹才选择了绝路。

父母自身先要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并以此来潜移默化影响自己的孩子。另外,父母对于孩子的强烈情绪恶化,要密切关注,多与孩子交流。细心的父母不难洞察出孩子的心灵。

【安全知识课堂】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