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更何况,在死了足够多的人之中,百里乃至千里挑一的朝鲜士兵可以得到中原户籍,正式成为大魏子民,他们的干劲儿可足了呢!
有着源源不断的生力军的补充,曹正登基的第三年,天佑二年,魏晋再度交战,一时势如破竹。
反正司马师不心疼那些异族的兵力,而当年极力鼓动辽东及之后晋王治下的百姓努力生育也取得了效果,他们这边人数众多,不怕人口战。
而且司马师领兵之后经常采用倒卷珠帘战法,也就是驱赶敌方溃兵冲击敌军主力,并将恐惧传递到全军,到最后,兵败就如同雪崩,辽东这边靠近草原,骑兵数量不少,这个适用于骑兵的战法很快就大放光彩,后世的蒙古在区区数年内席卷各大洲就用的是狼群战术、倒卷珠帘的战法。
人少没关系,这种战术就是用来以少胜多的,更何况晋军这边的人数也不算少了。
天佑三年九月,大将军司马师奉天子曹正攻洛。
之前晋军一路上畅通无阻,但是洛阳及其附近郡城乃是曹氏天子经营数代的地方,曹正随军,或许能有奇效。
当然,这也和司马师内心的游移不定有关,曹正是他的外孙,他不可能那么心狠手辣地除掉他,但是从他知晓自己是司马师后就持续了数十年的规划,他又不愿让它就这么成空,那么就只能由天定了。
曹正随军之后,到底是能成功抵达洛阳,还是不幸染病夭折,那就只能看天意了。
不过很显然,司马师执意带着这个外孙出征是因为看到随军路上的诸多可能的风险,想要让天意来抉择是否置他于死地,这本身就是他内心选择的一种表现,于是并不令人意外的,曹正病倒了,并且病得很重。
曹正最后止步于洛阳城前,离曹芳就只有一城之遥。
洛阳城中的人自然大喜,晋军虽然士气有损,但是功败垂成这种事情,是更加不能接受的。
而他们晋国之中,曹魏血脉就只有曹绍与曹正父子俩,除此之外,别无宗室。
天佑三年十一月,晋军哗变,奉大将军司马师为帝,龙袍加身。
天佑四年初,即正始十七年,司马师率晋军破洛阳,贬曹芳为邵陵县公,奉曹绍、曹正父子为曹魏正统,改国号为晋,以表感怀之意,改元太康。
对于曹魏国内的惊%变,东吴和西蜀表示这个事态发展他们已经看不懂了。
曹绍和曹正父子俩居然这么短的时间内就没了?最后得利的人居然是司马师这个将近五十的老头子?
认为自己还是个风华正茂美青年的司马师不屑冷笑:呵呵。
既然和宋太%祖采取了同样的登基方式,司马师为了自己在青史上不要留那么多的骂名,当然是要善待其余的士族,重用是很重要的表明态度的手段,就连曹魏的皇室,他都一一善待,有才干的曹魏宗室,也不吝于任用。
当然了,当年在辽东搞的革新他可不会放下,顶多是徐徐图之罢了。
老朋友夏侯玄虽然对他的摇身一变感到震惊非常,但是起码现在只是赌气不是,司马师相信,他还是会想明白的。
毕竟这些年,他的马脚真的可以说是没有露过,即使夏侯玄猜到了什么,那也只是猜测而已。
更何况,虽然曹魏的国家短短几十年就没了,但是曹魏的诸侯王过得反而比之前要好一点,他们成为晋朝的侯或者公,也能世袭罔替,还能施展才能,对司马师还是赞美居多的。
对于现在的目标,司马师表示,统一三国是必须的,时间就定在五年内,之后,当然是四夷臣服。
胡族的人数不少,被引弓之民恐惧地称呼为“杀神”、“人屠”的司马师谦虚地表示他做得还远远的不够,他们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一统天下之后的第一个目标,就定为将五胡乱华永远地消灭在萌芽之中吧!
作者有话要说: 阿师这一章的人设比较阴谋家,作者努力地把他用白莲花的外表包装了起来,感觉自己吃错药了呵呵呵。
这个时候,阿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陈桥兵变的宋太祖、抢了外孙皇位的隋文帝【虽然不是亲的】还有外国那些和亲戚动刀动木仓的国君们都和他同在!【喂!】
第119章番外:景帝司马师峻平陵勘探实录(上)
华夏历2318年,北邙山帝陵群所在。
“北邙山帝陵群埋葬了包括东汉、曹魏和晋总共三朝十数位帝王的陵寝及其陪葬墓群,而目前所要勘探的,就是晋朝的太祖皇帝司马师的陵寝。
司马师在历史上是个奇人,所谓的奇,并不仅仅是说他是有史可载的早慧神童,以及他从成长到最后登基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前朝数位皇帝的信任的生平,还有得到皇位的过程堪称神奇,还包括他最后的行踪。
作为一代明君,司马师最后的行踪堪称不定,而他最后到底是在什么地方驾崩的,到底是驾崩还是失踪,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
史书记载,司马师担任其女婿魏康帝曹绍的太傅之时,命人在康帝的王府后园动工,他想要修建什么东西已经没有记载了,因为在府后深坑挖好的那一天,天降有“凡有疾者无所不能医”的灵泉,时人视为祥瑞。
而等到司马师继位之后,又有神龙、彩凤现世,其六十大寿之时,史载“紫气东来,瑞气千条,洛阳城中百花于同日次第开放,以为天子贺”。
即使是在晋书记载上官方给出的司马师驾崩年月太康三十二年——没有人知道晋景帝驾崩的准确时间,只能给出模糊的大致信息——他也已经足有八十四岁了,而当晋景帝与太子司马琛站在一起时,“人皆以为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