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第283章里面,专门提到了吴潇女士,她是我的朋友,也是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的一位科学家。
在生物育种领域,吴潇以其卓越的科研成就与不懈的科普精神,成为了一位令人瞩目的人物。她的每一次努力,都在为大众揭开转基因技术的神秘面纱,推动着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吴潇1978年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成长于长江之畔的她,自幼便对生物充满浓厚兴趣。她的中学时代在湖北省黄冈中学度过,这一时期,她在生物兴趣小组的经历,成为她日后投身生物研究领域的重要契机。1996年,吴潇进入华中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学习,此后,凭借对科研的热爱与追求,她不断深造,在动物科学分子生物学与遗传专业获得博士学位,后又于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完成博士后研究工作。2008年,吴潇出站并加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生物所,开启了科研与科普的双重征程,2018年,她前往美国进修,进一步拓宽学术视野。
在科研工作中,吴潇主要聚焦于农产品安全领域。她在DNA溯源技术上取得了重大突破,建立起基于SNP标记的DNA溯源技术,为农产品的基因赋予了独特的“身份证”,实现了对农产品来源和遗传背景的精准追踪。在检测技术方面,她也成绩斐然,建立了转基因成分微滴数字PCR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多种转基因植物的快速检测技术。例如,她开发的双通道ddPCR技术用于转基因青蒿纯系植株的筛选,以及LAMP现场可视化速测技术用于肉产品真伪鉴定,这些成果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凭借这些突出贡献,吴潇在2017年荣获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自2014年起,吴潇便积极投身科普志愿服务,专注于推广以“转基因技术”为核心的生物育种知识。为了使科普更具针对性,她带领团队发放5000余份调查问卷,梳理出大众最关注的30个转基因问题,并据此设计生物安全评价系列科普图片,帮助大众了解生物育种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流程。在科普方式上,吴潇不断创新,将科学与人文艺术、新媒体技术有机融合。她制作的全国首个科普VR《除草剂玉米培育》,让体验者能够沉浸式感受耐除草剂玉米的基因实验操作与培育过程,极大地增强了科普的趣味性和互动性。她创作的生物育种科普情景剧《辨出转基因》,结合转基因大豆检测视频进行科普,成功打破了“从外观能辨别转基因大豆”的谣言。
在科普书籍编写方面,吴潇同样贡献卓越。她与陈一帆共同着有《油菜的故事——为什么我们需要“转基因”》,该书细说农业转基因技术的原理与应用,讲好中国科技发展故事,助力大众理解转基因技术在农业中的重要作用。她还和白蓝一起编写了《番木瓜的故事》,系统介绍了番木瓜的来历、特性、用途、种植情况、番木瓜环斑病毒、转基因番木瓜的研发过程及抗病毒原理,探讨了转基因番木瓜的安全性问题及其具备的优点,对番木瓜相关知识进行了延伸和拓展。这些科普书籍走进中小学,以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方式向青少年传递转基因知识,激发了学生对科学探索的浓厚兴趣,获得良好社会反响。
为扩大科普覆盖面,吴潇团队成立全国生物育种科普联盟,联合37家科普联盟单位、45家图书馆和136所学校,将科普影响力辐射全国。同时,她联合上海市生物工程学会,培训304名生物教师,提升其生物育种知识水平,推动知识普及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吴潇在科研与科普工作中取得了显着成就,但她也面临诸多挑战。由于她坚持传播科学的转基因知识,打破了部分人对转基因技术的固有偏见和不实认知,遭受了不少的人身攻击。这些恶意言论给她带来极大困扰,但吴潇始终坚守初心,以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在转基因科研与科普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践行着科研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逐光者:致吴潇女士》
在知识的浩渺星河之下
有一位无畏的行者,名叫吴潇
她的目光,穿透转基因的重重迷雾
心中燃烧着科普的炽热火苗
从校园的求知时光启航
梦想的种子在心底悄悄生长
华中的学府,是她梦想的温床
每一页书,都承载着她的渴望
那是基因的神秘殿堂
分子与遗传的奥秘令她痴狂
一路拼搏,一路闯荡
她在科研的高峰攀登,从不彷徨
博士后的时光,智慧在沉淀
上海交大,是她新的起点
理论与实践的交融
让她的学识愈发深远
踏入农科院的那一天
她立下了科普的誓言
转基因的真相,不能被谣言遮掩
她要为大众,驱散认知的黑暗
发放问卷,收集每一份疑问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那是大众对知识的渴望眼神
三十个问题,三十盏待亮的灯
她要用科学,将它们一一唤醒
生物安全评价的科普图片
是她描绘真相的画卷
每一道线条,每一抹色彩
都诉说着转基因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