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裴中郎将亲自将北宫巡察了数遍,当时确无异样。”一道柔婉的女声倏然打破死寂。
众人只见,昙璿王身边,雍羽从容地站起身,嘴边挂着浅笑,目光先是落在裴西遒身上,然后便转向阶上高位。
“想来今夜逢佳节,将士们倍思亲眷、盼早下值早与家人相聚。羽林卫平日恪尽职守皆劳碌久,裴中郎将兴许体恤下属不易,便令诸将士尽多休憩,有他自已一人劳神劳力足矣。”
雍羽的话音波澜不惊,却引得在场所有人神色各异。
殿中央,裴西遒仍跪在地上面朝天子,闻言登时惊愕无比,瞠目向她望去。
她——她为何要在这一刻替他说话?
她莫不知此时发声,会将矛头引向她自已吗?
“昙璿王妃,”远远地,元珺炆端详着她,“裴中郎将独自巡视之事,你又是凭何笃定?”
长公主的眼眸仿佛洞隐烛微,令人生怯而不敢直视。
雍羽没有分毫的犹疑或畏缩。
“妾当然笃定,因为……”
她神色淡然如水,兀的牵唇微笑。
“妾与裴中郎将在一处。”
此言一出,便如同晴空闪霹雳,语惊四座。
偌大的太极殿内于这一刻喧哗鼎沸,人们纷纷交头接耳。犀利的目光像无数把利剑飞扫来,无形地审视着他与她。元珺炆的表情也开始变得微妙起来。
裴西遒目眦欲裂,一颗心剧烈地惊颤起来,脑中彻底空白。
眼前又闪回了月下林间的画面,是她美好的笑颜,是她红润微肿的唇,是她轻柔的指,灵巧的……
好不容易拽回神识,他看到,元无黎不复颓靡之态,一把扯住雍羽的宽袖,扯得她重重一晃、险些没站稳;那人紧皱着眉,眼中怒火若岩浆喷薄,若狂风呼啸,似已到了无可遏制的地步。
“你与他在一处做什么?!”不等其他人诘问,元无黎率先开口,脸色阴沉冷冽。
她轻轻将手盖在元无黎的手背上,似安抚。
却没有看他哪怕一眼。
“妾与侍女方才去北宫舞乐坊,想去借宫内乐工舞伶常用的竹熏罩一用,将今夜要穿的舞衣熏香烘干,”雍羽不慌不忙,对向元隽行与元珺炆,语气难得的冷清沉稳,“布置好熏笼后,妾与侍女左右等得无趣,想在殿外透透气,继续等待舞衣熏好,便在殿门口站了半个多时辰,”
她顿了顿,继续道:“期间,妾目睹了裴中郎将手持火把,认真地将北宫搜查了两遍。随后妾便在中郎将离开前,叫住他,与他交谈了几句。”
元珺炆笑意萧疏,一步一步走下了玉阶,仪态万千。
“敢问王妃与裴世子,有何可攀谈的?”她来到雍羽面前,高挑的个子往那儿一站,顿然显得雍羽矮了她半个头。
雍羽面不改色,话音柔柔:“昔日沐兰节,妾不慎溺水,幸亏裴世子英勇无畏,纵身入水救妾出来。既有先前擒猛虎之恩,再叠上一重相救之恩,自然要亲口道谢。妾的娘亲自小教导妾,不可做那知恩不图报、狼心狗肺之人——长公主如何看呢?”
未待元珺炆回答,雍羽的视线掠过她肩头,望向自从长公主发声后、就一直沉默不语的皇帝。
“陛下,”她的声音,便像她的神色一样空灵清丽,“裴中郎将为人怎样刚正不阿,想必众人都看在眼里。与其责难他一人,不如尽快查清纵火案,就从那神秘的‘梅花台’查起,如何?”
元隽行冷沉着脸,握紧了龙椅扶手,没作声,视线却飘向长公主。
“本宫怎么觉得,依‘梅花台’的江湖传闻,他们往往行事干净利落,不该留下那么明显的把柄,更像有谁故意误导罢?”元珺炆说,“裴中郎将方才也说了,藏经阁内,有两方势力打斗的迹象——另一方的来头,不是更该让人……提起警觉?”
“当务之急,是查清阁内是否有物什失踪,”东海王元晙信起身,打破了殿内诡异的氛围,“由此才好推断两方刺客的身份,从而将其抓捕归案。”
哪知元隽行却扬声道:“藏经阁内并无重要的物什,不过是些废旧经卷,老掉牙的文籍,即便有焚毁、失窃,也都无伤大雅。”
帝王的态度十分反常。
“此事无需再议。只是,今后的中军禁卫,务必加强巡逻,严管军纪军规。雁回,你毕竟有渎职之嫌,自去领罚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