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从现在开始!”
想了想,刘禅又补充了一句:“从自己开始!”
先帝遗诏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皇帝刘禅决定要从头到尾改变蜀汉政权。
当然,首先要改变的,是他自己。
宫里,刘禅正对着皇后张氏喋喋不休:“首先,朕要将‘丞相’去掉,不再设‘丞相’一职,六部之上,直接就是朕这个皇帝本人,将原本相权收归皇权!”
“其次,朕要保证大小朝不迟到,不早退,嘿嘿,勤政,是做好皇帝的第一要务。皇后,你说朕说的可对?”
张皇后只有一张脸,又要为相父的去世而悲,又要为皇帝丈夫的振作而喜,悲喜交加处,就显得十分怪异了。
无法,她只得一边帮助刘禅整理仪表,一边小声道:“陛下,您说如何便是如何。关于国家大事,臣妾是不能置喙的。”
关于朝会制度,一直在演变中,但自从秦朝实行朝会制度开始,大的变化,却是没有的。
“朝会”,也可以称为“朝议”,主要分为“廷议”和“集议”两种。
廷议,是指皇帝端坐在殿堂之上,听取百官汇报政治情况,百官按照典例朝见皇帝,如果国家有事需要决断,则由皇帝在上朝之时口头提出,百官们如果对这件事有争议就当朝议论,做出判断,制定出解决办法。
——这就是廷议。
廷议是自上而下的一种决策制度。
集议,则是指“由下而上”的一种决议制度。
集议会选定一定范围的官员,命令他们集体讨论这件事,比如“九卿会议”、“王公大臣会议”等,这些选定的大臣意见归于一致之时,就将意见上奏给皇帝,由皇帝最后批复。
——这就是集议。
无论是廷议还是集议,最后的决策权都掌握在皇帝手中,下面的官员只是为皇帝拿出可供解决的办法而已,他们并没有决策大权。
汉朝时期,统治者吸收秦朝灭亡的教训,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在中央为了加强皇权,汉武帝时期则实行“内外朝制度”。
所谓“内朝”,又指“内廷”,内朝官员由皇帝依照个人意愿任用,通常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构成,他们与皇帝一起商量解决国家大事,内朝中的官员说白了,就是皇帝的智囊团。
也就是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
所谓“外朝”又称外廷,是由公卿大夫各级官僚等国家正规选官机构选出来的官员组成。
内朝与外朝,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政务处理机制。
蜀汉政权太小,所以,没有正统的“内朝”,但却有“小朝会”,就是有六部尚书和皇帝的侍中等人一起参与的高端朝会。
决定勤政的皇帝刘禅很是努力了一把,但是,很遗憾,连续三天的朝会,几乎将刘禅的精力耗费殆尽。
他终于得出一个结论:“做皇帝,真的,好累人的!”
刘禅为帝,不是今日而始。
他已经做了十多年的皇帝了。
但直到今日,他才知道,原来,做皇帝,是一件如此累人的活计!
于是,他得出一个结论:“尤其,以早朝最不适合自己。”
大臣们住得分散,很早起床,需要穿越大半个成都城参与朝会,
当皇城楼上的鼓敲响时,大臣就要自觉地在城门外的广场上排好队伍;到凌晨5点左右钟声再次响起时,皇门开启。
百官依次进入,过金水桥在内广场再次整顿队形。
官员中若有咳嗽、吐痰或步履不稳重的都会被负责纠察的御史记录下来,听候处理。严重者,直接会被剥夺此次朝会权。
而皇帝必须在大约后世的凌晨5点起床,匆匆地洗漱完毕,穿戴皇帝上朝专用的冠冕服饰,上朝听奏。
早朝一般从早上七点持续到九点,也就是古代的一个时辰。
散朝后,皇帝回宫吃早膳,若无特殊大事,可以睡个回笼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