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允炆这个白眼狼,枉朕如此信任他,没想到他竟然如此狼子野心。议一议吧,朝廷应该如何平乱。”
明明是有关谋反这种大事,可朱棣的嘴角却是一直翘着,怎么也压不下去。
满朝文武虽然觉得奇怪,却也没人多想。
毕竟不论怎么说,朱允炆这都是谋反。作为皇帝,朱棣总不可能真的一点都不生气。
现在可是表现自已态度的时候。
所有朝臣纷纷献计献策。
事情到了现在的地步,早已经没有了转圜余地,只能出兵镇压。
他们所要决定的,无非是调集哪里的军队,以及让什么人领兵评判罢了。
跟随朱元璋征战天下的老将们,虽然已经死得七七八八。不过现在的大明,还真就不缺领兵的将领。
很多人的名气,固然没有徐达常遇春那些猛将响。
可他们毕竟也是正经领过兵打过仗的,本身的实力其实也不差。
问题也就在这里。
朱棣可不希望派这些真正能打的去平叛,万一真把自家大侄子打败了。他还怎么名正言顺的,把皇位塞给别人?
因此,朝臣提议了不少将领,都被朱棣给否了。
在朱棣的有意拖延下,整整用了三天时间,甚至连平叛大军的主将人选都还没有确定。
朝堂上在这里磨洋工的时候。
朱允炆的动作,却难得的麻利了起来。
三天时间连下四城。
通州,蓟州,怀来,真定。
大半个河北,几乎都已经被朱允炆纳入了势力范围,一时之间兵锋大盛。
几乎没有哪座城池,能坚持太久的时间。
朱允炆他们的攻势之所以如此顺利,除了朱棣的纵容之外,也离不开姚广孝的苦心经营。
在黄子澄这些人,还在研究着怎么写讨逆檄文这种事的时候。
姚广孝已经提前准备,说服了周围不少的官员。
有朱允炆的身份,加上姚广孝的三寸不烂之舌。再加上,朱棣最近的所作所为,也的确让不少官员不满。
因此,在朱允炆旗帜鲜明起兵之后。
那些城市只是象征性地抵抗一下,就纷纷打开城门投降。
齐泰黄子澄等人,根本就不知道姚广孝做了多少。
只觉得,这全都是因为朱允炆的好名声。
“微臣就知道,只要殿下起兵,天下英才必然群起相应,如果殿下能够早一点称帝就好了,错失良机啊。”齐泰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实际却是在阴阳姚广孝。
尽管朱允炆现在很飘,可作为支持他造反的第一个人。姚广孝在他心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重要的。
这一点,齐泰等人早就已经眼红很久了。
你姚广孝名声大不假,可再怎么样,也不过就是一个和尚而已,有什么资格站在我们这些正统的儒家子弟头上,耀武扬威?
现在也许还奈何不了他,不过不妨碍他们给姚广孝穿小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