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正月十五大朝会
让崇祯坚定想法,要重用拉拢韩烈的原因,实际是为太子保驾护航。
如今天下纷乱,崇祯深深的意识到,光靠文官是无法安边定国的。
这些年来,天下人只看到他,不断罢免内阁大学士。
可谁又知道,他内心的苦楚呢?
自他继位以来,党争不断,好不容易产出阉党,打压下去东林党。
楚党,齐党,浙党又先后跳起来。
接着是农民起义,从陕西开始,打了十几年,耗费了国库,结果义军越打越多。
这些年来,他宵衣旰食,不断启用那些自诩有名望的官吏。
从袁崇焕开始,杨嗣昌,洪承畴哪一个,他不都寄予厚望,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可这些人一个个,都让他失望透底。
至于卢象升,还有大牢内的孙传庭。
崇祯也委屈啊。
杨嗣昌是督师,高起潜是他委任的监军使,卢象升身为前军统帅,独断专行,军法严酷,丝毫不把自已的使者和各镇总兵放在眼里。
这才引起高起潜和各镇总兵的不满,从而遭到清军包围,众军无人相救,最终战死沙场。
至于孙传庭,在关中指挥作战中,与义军交战,也是屡战屡败,不杀他那都是仁慈了。
崇祯作为皇帝,肯定不会认为是自已错了。
在他看来,袁崇焕也好,杨嗣昌也罢,那都是有负圣恩。
至于叛徒的洪承畴,战死的卢象升,坐牢的孙传庭,那都是咎由自取。
如今再加上一个欺君罔上,杀良冒功,畏敌不前的周延儒。
这让崇祯对于文官,产生了一种极度不信任之感。
太子朱慈烺才十几岁,还是一个少年。
若是让这些奸猾的文臣辅佐,他是真的一点不放心。
要是挑选一个文武双全的驸马,来他来辅佐太子,将来他不幸驾崩,太子也有一个依靠。
让崇祯萌生这样心理原因,正是韩烈一番表现,获得他的信任。
韩烈出身平民,在朝中没有丝毫根基。
又是武将出身,这样的人,只要稍加拉拢,日后必然会成为太子,最值得信任的护卫人选。
正月初一的大朝会,韩烈没有参加。
因为他的封爵旨意,内阁还没有拟好签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