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他的目光停住了!房顶草篷下,一只硕大的蜘蛛正在布网。他跃身而起,从屋角揽过一堆细麻绳,横一根竖一根地搭连起来。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天一早,一张捕鱼网展现在大家的面前。到湖边小试牛刀,一网下去,果然网上来好多的鱼,把族人高兴得跳起甩牛尾巴舞来。
滴水感悟
人类的很多创新灵感都来自于自然。一个立志创新的人,要善于向自然界学习。
勇擒叛徒
金朝完颜亮发动了对南宋的又一次进攻。出兵之前,在已被金人占领的山东历城开始征兵。金人规定,凡20岁-50岁的男子都要去当兵打仗,不去者处死。
这一年,辛弃疾21岁。这位年轻人首先召集族人道:“金人侵我土地江山,杀我同胞,还要逼我们当兵进攻江南,是走这条死路呢,还是另寻生路?”
族人齐声呼喊:“抗击金寇,收复中原!”
辛弃疾命人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刀枪剑戟,分给大家,发声喊,杀死来征兵的金人。起兵的大旗一举,马上就有两干多人响应。
这时,另一位济南人耿京也聚集起一股人马,并不断联络各地义军,队伍扩大到25万人。
辛弃疾听到耿京联络各地义军的消息,带着自己所召集的两千人投奔耿京,被任命为书记,掌管全军书檄文告及节度使印信。
1162年,耿京派辛弃疾南下见高宗赵构及将相大臣,说服他们北上抗金,自己从中配合。
辛弃疾南下不久即返回北方。此前,义军中出了叛徒,此人叫张安国。张安国投降金人前把义军首领耿京杀了作为给金人的见面礼。
辛弃疾回来听到这个消息时,义愤填膺,当即决定闯入金兵大营,把这个叛徒捉回来。
入夜时分,辛弃疾只带了50余位精干的壮士,每人一匹快马,像一股不明来由的旋风似地突人金兵大营。金兵大营人山人海,一时间被这支不明来历的人马给弄糊涂了。
再看这支队伍,迅速钻人大军主帐,三下五除二就把张安国捉住了。辛弃疾倒提着叛徒,50余名壮士拥护着又是一阵风似地冲出大营。等金兵回过神来,除了收拾被砍死的金兵尸首外,就无事可做了。而辛弃疾的人马回去点一下,一个不少。
辛弃疾逮住了叛徒后,便带着部队南下,把这个叛徒献给了朝廷。
滴水感悟
辛弃疾是一位著名词人,留下了不少传世名作。他又有狐军闯敌营的勇气,可谓文武双全,令人敬佩。他以区区五十人,深入敌人大军中擒获叛贼的原因,在于出奇不意。做别人意想不到的事,效果总是出乎意外的好。
金蝉脱壳的妙计
明武宗正德年间,宦官刘谨专权,内害忠良,外欺百姓,朝中大臣敢怒不敢言。
御史戴铣看不惯刘谨为非作歹的行径,上书弹劾刘谨,但反而遭到刘谨的诬陷,被削职为民,发配边疆。
兵部主事王守仁忿忿不平,上书为戴铣求情。谁知奏折又被刘瑾截获。王守仁被打了50大板,贬为贵州龙场驿丞。在当时,驿丞是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了。
龙场驿离京城有万里之遥,是个荒凉不堪、人少山多的地方。王守仁行至钱塘时,忽然他的仆人对他说,刘瑾仍不甘心,要派刺客在半路上劫杀他。
王守仁不动声色地说:“不必过虑,我想刘瑾不会这样做。”他嘴里虽然这么说,心里早有了另一番打算。
第二天早上,仆人起床后,发现王守仁失踪,在枕边有一首绝命诗:“百年臣子悲何极,夜夜江涛泣子胥。”
仆人猜想主人一定投江了,急忙赶到江边,只见江水上浮着官帽和官鞋,捞起一看,果然是王守仁的东西。因此,远近的人都知道王守仁投江自尽了。
追杀王守仁的刺客听到这个消息后,也信以为真,便拿着王守仁的“遗物”回京复命去了。
原来,这是王守仁的“金蝉脱壳”之计。他巧设疑阵,掩人耳目,使人们相信他已投入江而死。正当他的好友在江边祭奠他的时候,他却换上道袍,藏身于五夷山中。
滴水感悟
打不过就跑,跑不掉就装死,这也符合兵法呢!不过,装死要装得像,才骗得过自己的对手。
武则天一箭双雕
公元698年,武则天昭告天下:赐太子李显姓武氏。
太子李显,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亲生儿子,子随父姓,这是千古不逾的规矩,为什么武则天会背弃祖宗留下的规矩,要让儿子随自己姓呢?其实这是出于一种政治上的需要。
武则天晚年最为苦恼的一个问题,便是由谁来继承皇帝,是姓武的侄子呢?还是姓李的儿子?
武则天执政二十年来,对武氏家族多方加以扶植以致纵容,使得武氏集团的势力极大地膨胀,野心也随之而膨胀。在武氏集团看来,既然皇帝姓武,继承帝位的,当然应该是武氏后代。
而李氏宗室及朝廷大多数大臣却认为,武则天的皇帝宝座是从李氏手中篡夺的,她死后应该归还李氏后代。有的大臣甚至上书问她:是侄儿和姑姑亲呢?还是儿子和母亲亲?如果将帝位传给侄子,他在为祖宗建立宗庙时,只会供奉自己的父母,你这个当姑姑的往哪里摆?而传位给儿子,你在宗庙中还是有一席之地的。